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株洲考古發現李鴻章題詞墓碑

株洲考古發現李鴻章題詞墓碑

日期:2016/12/14 12:12:54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李鴻章題詞墓碑

    湘軍名將郭松林的老家,就在天元區雷打石鎮脈灣村(原屬湘潭市)。兩周前,株洲民間收藏愛好者羅先生在此走訪時,無意中在一片雜草地中發現了這塊墓碑。

    記者在現場看到,碑高約1.51米,寬約0.46米,左右厚度不一,且極為沉重,“需要吊車才能移動”。碑身上方跟中部各有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洞。“這塊碑以前被當做牛欄門,兩個洞是用來插欄桿的。”羅先生說。

    盡管有破損,但總體仍保存較完好,碑文內容仍清晰可見,且字體優美。上書挽聯一副:教子以報國忠忱百戰威聲光竹帛,贍族有義田遺意九重賜翰在蘐庭。落款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部堂一等肅毅伯通家侍生李鴻章拜題。

    記者查閱《郭家家譜》發現,郭松林之母羅澤潢诰封太夫人,累封一品太夫人,生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逝於同治十一年(1873年)。

    羅先生說,據當地老人回憶,很久以前郭松林母親羅氏墓前有三塊碑。“如果所言屬實,那麼李鴻章所題這塊可能是副碑。”株洲市文物局局長席道合介紹,副碑一般分立主碑兩側,內容或為墓主身份功績介紹,或為旌表頌揚之詞。

    前來拓片的湖湘文化志願者協會會長彭水明認為,此碑材質為密度高、重量大的漢白玉,而一般湖南本土名人碑刻多取材質地較輕的湖南祁陽白石,“極有可能是在北方制好運過來的。”

    “這是高規格的政治人物對地方的題字。”席道合認為,李鴻章通過對郭松林母親的贊揚,表達了對郭松林軍功的認可,“這對研究株洲本地歷史文物、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實物依據。”

    兒子戰功赫赫母親義名遠揚

    記者查閱《清史稿》發現,鹹豐六年(1856年),郭松林加入曾國荃軍,曾在江西吉安率湘軍大敗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後隨曾國荃圍攻天京,以凶悍著名。

    同治元年(1862年),李鴻章在上海組建淮軍,郭松林只身赴滬投效,統帶“松字營”。隨後在安平、茌平、沙河等多地大敗捻軍,其弟郭芳鉁在此過程中戰死。平捻後郭松林授湖北提督,調直隸。光緒六年(1880年)死於任上。

    記者在李鴻章的《朋僚函稿》中,發現一段李鴻章向曾國荃借調郭松林的復函:“郭松林來滬,正值緊急之際,鴻章稔知其打仗奮勇,因調滬中舊營,令其選練五百人,求公賞借,勿苛責之,鴻章當時時箴砭其過。”

    郭松林戰功赫赫,其母羅氏也以仁義聞名鄉裡。

    《郭嵩焘詩文集》中也有文記載羅氏。湘軍創始人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焘寫道:羅氏賢明知禮法,丈夫去世後,她完成丈夫遺志,置田納資設立接濟宗族內貧困者的“郭家義莊”,讓兒子,弟媳將全部家產交付郭氏宗族,作為家族公產。

    同時,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動蕩年代,羅氏積極鼓勵兒子從政從軍。史料記載,其三子體弱多病且戰傷累累,養傷在家時她非常憐惜,但兒子接到領軍出兵的诏書後,她卻敦促其火速赴任。

    郭嵩焘文中記載,郭松林履職湖北提督時,不時回家探望母親,羅氏就告誡說:我婦人,猶知古義在公忘私,今後無以我為念。

    彭水明說,對羅氏的品行也許李鴻章素有耳聞。目前,關於該碑的研究正在進一步進行中。席道合表示,希望能將其收入國家級文物保護機構保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