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當修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當修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日期:2016/12/14 18:59:02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建、古城、古國,因為“古”而悠長,也因為“古”而割斷了和當下生活的關系。在國內,對於古建保護一直是走著一條自上而下的路。一方面,有關學者不時疾呼,另一方面,公眾對此的認知仍處在最基本的層面上,中間橫亘著巨大鴻溝。在蘇州平江路工作營志願者選拔過程中,組織者就發現雖然志願者對古建有著熱情,但即使是蘇州當地人,對平江路的歷史也常常一頭霧水。不要說工作營,就算把目光撤回上海,在永嘉路、衡山路等歷史文化街區中徜徉的時候,走馬觀花也勝過津津樂道。
       然而,在國外卻並非如此。在整個體驗過程中,這些遠方來客將古建修復看作一件平常事,整個的志願者聯盟更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組織架構——先通過當地居民對自己本地的歷史建築的自發保護而形成組織,然後再結成聯盟。每個參與者都將古建的修復看得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舉例來說,瑪麗亞·布勞斯曾經是古堡裡的搗蛋鬼,眼看童年秘密花園“垂危”當然不能見死不救。再比如,曾經是一名核工程師的弗洛昂從小就喜歡敲敲打打,給朋友修建房屋更是自己鐘愛的事情,古建修復本身便和其興趣相投並互有裨益。談起歷史建築,他們雖然敬仰,卻似乎沒有巨大的鴻溝感,一切理所當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社團概念在國外稀松平常,而在國內的日常生活中卻始終空缺。實際上,社團的作用尤其在年輕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作為親身體驗者,朱麗文和阮一家兩位建築專業的學生在去法國實際體驗工作營以後,就再也閒不住了。他們在同濟發起組織了“青遺聯”。在旁觀者看來,兩位年輕人的行動力和團隊意識猛增,他們意識到生活中,除了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外,應該有另外一些東西。而這,必須得靠自己去創造。
       一次活動,來得很快。一種生活方式,卻不得不來自內心持久的欲望和各方平台的成熟——當有一天,你會更熱衷於用干活的方式來度假,用談論自己房子的心去看待那些老房子;當有一天,政府的平台能夠打開,那些老房子不再壁壘森嚴、大門緊閉,而是向熱愛它的人們敞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