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老街巷歷史文化——夫子廟文化古跡扎堆

老街巷歷史文化——夫子廟文化古跡扎堆

日期:2016/12/14 18:56:30      編輯:古建築保護
 夫子廟街道:歷史文化遺跡“扎堆”
    秦淮區夫子廟街道,在這片面積僅2.9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散落著夫子廟、中華門城堡、江南貢院、東水關遺址公園、朱雀橋、蔣百萬故居、秦大士故居、周處讀書台遺址等四十余處歷史文化古跡。徜徉在老城南的小街巷裡,不經意間便可撞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跡,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
    照壁規模是全國之最
    夫子廟街道副主任趙幸田介紹說,人們通常所說的夫子廟,實際包括大成殿、學宮和江南貢院,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夫子廟就是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朝,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重損毀。1984年,市、區人民政府為保護古都文化遺產,復建夫子廟。
    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夫子廟,只見泮池上的照壁吸引了無數游客們留影。“這個照壁建於明萬歷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高2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與全國各地孔廟顯著不同的,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為泮池。”趙幸田自豪地說。
    還有一些古跡待開發
    在夫子廟街道,有一些歷史古跡“養在深閨人不知”,等待開發,將來有望成為新的旅游景點。趙幸田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這些文保是淮清橋、中華門朱雀航遺址、周處讀書台遺址、光宅寺、楊秀清行營、傅堯成故居、正覺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碑等。
    對這七處由街道負責保護的掛牌文保單位,街道設文化干事、社區安排專人,社工發動住在文保單位內和附近的居民當“志願者”,共同負責監控文保安全。志願者會第一時間向社區報告,街道每年定期安排消殺白蟻。
    民間藝術館傳承非遺
    東水關社區2004年創辦了全省首家社區民間藝術館——東水藝苑,集結了三十多位秦淮民間藝人,每周在這裡舉辦交流、培訓非遺傳人、展示等活動。
    【街道簡介】夫子廟街道城南地區,面積2.94平方千米,人口80034人。下轄18個社區: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廟、蓮子營、烏衣巷、文德橋、大石壩街、東關頭、七裡街、新民坊、三條營、中營、轉龍巷、馬道街、飲虹園、小西湖、白酒坊、江寧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