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類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成果之一,建築以其自身形象反映著歷代生活的主題,體現著我們祖先的驚人智慧,。從70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和陝西半坡村的房子發轫,到商都、周城、秦關、漢宮及至明清輝煌的紫禁城,數千年來中國的建築文化發展迅速。各種建築巨構遺物也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來吸引世界各國的旅游者,令眾多的旅游者流連忘返。
一古代建築的突出特點
(一)地域性突出
我國的地域遼闊,自然條件有巨大的差別。為了適應復雜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中國建築在統一風格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南方地區氣候溫暖,牆體薄,屋面輕,木材用料細,建築外形相應輕巧玲珑,北方地區氣候寒冷,牆體厚,牆面重,木材用料粗,建築外形顯得渾厚穩重。這是大體的粗劃分,實際上由於各地的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的作法,建築結構和外形更是多種多樣,呈現千姿百態特點。
(二)民族性突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各民族聚居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建築材料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和文化藝術傳統不同,因此,在建築上又表現出不同的民族風格,中國傳統的建築采用土木材料,但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集聚地區各種石料被廣泛采用;蒙古族聚居區,則用氈塔包。福建客家地區建築的圓形土樓,雲南傣族地區采用干欄式等。
(三)美妙優雅的藝術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突出表現位造型優美。這一特色尤為表現在屋頂的建築造型上,西晉時的屋頂像飛鳥展翅,到了漢朝,已有五種屋頂樣式:四面破的庑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面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時是西面坡歇山頂。發展至清末,屋頂選型主要有庑殿、歇山、懸山、攢尖、卷棚等。無論是庑殿還是歇山,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直線和曲線巧妙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於排水,而且曾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四)富於彈性的結構體系
木材造房是我國建築上最早的傳統,所以木結構成為我國古建築的最大特點之一。
中國古建築的木構架,主要采用梁柱式結構。這種結構形式在古建築中用的極為廣泛。所謂梁柱式結構,就是在地面上立柱,柱上架梁,這種木構架式建築屋頂的全部重量,是通過梁傳到立柱,最後達到地面,而牆壁最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只起分割空間和保護作用。古建築中比較笨重的建築物一般采用斗拱。這是我國古建築所特有的建築形式。斗拱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之間的過渡部到柱上。斗拱的外形有一種錯綜精巧的美,還可以起到建築的裝飾作用。
木構架結構有許多優點,例如門窗的安排比較靈活,多開一些門窗和少開一些門窗都可以。門窗可以開的大一些,亦可以開的小一些。這種結構可以充分滿足人們使用房屋的不同要求,而且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征。
其代表建築北京天壇的祈年殿,覆蓋著三層重檐,以第一層檐次第向上,層層縮小,殿的整體呈放射型殿頂采用傳統的攢尖式。這座圓形大殿由28根巨大的木柱支撐,內層四根巨柱代表春夏秋冬,中間12根象征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表示12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