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岱廟:穿越時空觀宋代盛景

岱廟:穿越時空觀宋代盛景

日期:2016/12/14 13:12:0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岱廟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廟宇,始建於漢,拓建於唐宋,金、元、明、清時曾有多次維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時的規模。院內隨處可見各種不同時代的古建築、碑刻、古樹名木等豐富多彩的文物。其中部分宋代文物遺存歷史久遠,制作精良,特別引人注目,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環顧岱廟在宋代時的宏大建築規模、莊重的帝王封禅和豐富多彩的東岳廟會活動,喚起人們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無限回憶。

    岱廟建築於宋代達到歷史最大規模,形成了“城堞高築,周辟六門”的宮城布局。

    宋哲宗之時的《東岳廟碑》記:“五岳最巨,而岱為其宗,面命宋臣往視廟貌,撤而新之。……南為台門一,曰“太岳”;為掖門二,曰“錫符”、“錫羨”;直“太岳”為重門二、曰“鎮安”、“靈贶”;東西北門為各一,曰“青陽”、“素景”、“魯瞻”;中為殿三,曰“嘉寧”、“蕃祉”、“儲佑”。旁為殿堂二十有三,為碑樓四,後為殿亭五,……飛觀列峙,修廊周施,總為屋七百九十有三區,缭以崇墉,表以雙阙,積工五十四萬有奇,用錢六千八百萬有奇,改作於紹聖四年六月,至今皇帝即位之明年,實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告成。”這是岱廟歷史上,有文記載的規模形制較為具體的一次大規模的增制擴修。可見,在北宋,岱廟是以“城堞高築,周辟六門”的宮城的建築制度來費心營造的。作為岱廟的標志性建築,現存的岱廟城門是最能體現宋代建築的特色的遺存。城門的排叉柱結構仍保留了宋代的樣式,清理出土的西華門(宋代稱“素景門”)龍鳳角柱石、官字城牆磚和正陽門(宋代稱“太岳門”)門砧石等都堪稱宋代建築珍品。尤其是靠近岱廟西華門門墩左側1.88米高的角柱石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正面是龍,側面是鳳鳥,與宋《營造法式》中的龍鳳圖案基本相同,雕刻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時值徽宗,於宣和年間又對岱廟進行了一次大的重修,使岱廟之宮觀“土木文采,輪奂崇麗”。《宣和重修泰岳廟碑記》立於岱廟炳靈門北側,為泰山最大的龜趺碑。是由宋徽宗宣和年間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寫的,朝散大夫張崇篆書碑額並書寫的碑文。據碑文記載,“宣和四年九月,有司以泰岳宮廟完成奏功,制诏學士承旨,臣宇文粹中紀其歲月。……歲在辛巳,迄於壬寅,诏命屢降,增治宮宇,缭牆外周,巋然如青都紫極,望之者知其為神靈所宅。凡為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碑文敘述了宋徽宗自從建中靖國元年即公元1101年登基後至宣和四年在21年間“诏命屢降,增治宮宇”的情景。從此碑可以看出,岱廟在北宋末年已發展到相當宏大的規模,各種建築共計813間。這是在哲宗拓修的基礎進行的一次大的修葺,自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起,竣於宣和四年(1122年),耗時21年。殿堂房捨由原來的793楹增至813楹。此後,歷代也對岱廟進行過無數次的大修或重修,但都未超過宣和年間的規模。

    岱廟在宋代有如此宏大的規模,與宋代帝王對泰山神的尊崇有關。《大宋東岳天齊仁聖帝碑》在岱廟正陽門內西碑台上,是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所立,俗稱《祥符碑》。碑高8.2米,寬2.3米,由翰林學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書碑額並書寫碑文。碑文敘述了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和四年不斷晉封泰山神的經過。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真宗诏封泰山神為“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又诏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使泰山神由“王”變“帝”,把人世間最高的政治地位的冠冕贈與泰山,於是按照帝王行宮的規格來營造岱廟。

    宋代,帝王封禅活動儀禮臻於完備,真宗皇帝來泰山封禅,給泰山神加帝號,使泰山神信仰逐步擴大。同時,泰山東岳廟會、各類香社活動也隨著東岳廟祀的普及而不斷傳播,發展成為影響南北的社會風俗。

    總之,在岱廟裡暢游,我們可以追溯歷史,欣賞悠久的歷史文化,由衷地喚起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藝的贊美之情。

推薦閱讀:

菏澤水浒好漢城:將明清風格古建築與水浒文化有機融合..

中原古建築一:荥陽北周村周開谟故居

徽州磚雕“清代人物門罩”展魅力

徽雕:亦商亦儒寫風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