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整的魏氏古民居
日期:2016/12/14 13:10: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圖中可見飛檐、青磚、黛瓦的古民居雄踞於青山腳下,蒼涼、靜默、頗顯神秘。為此,記者上周末特地前往探了個究竟,同行7人中更有一位身份特殊之人欲往上峰村尋根問祖的市民魏啟戰。
他的先祖是否與此古民居的魏姓主人有關聯?假以想象,令大家對此行顯得尤為期待。
古民居並無雄偉之勢,青磚黛瓦,倒顯出一份小家碧玉的娟秀和矜持
據魏啟戰介紹,自己是在衡陽市區出生長大,祖輩曾居於衡陽縣金溪上峰公社黃瓜村,其爺爺二十幾歲時任國民黨駐廣西柳州後勤軍官,解放後舉家遷至衡陽市,此次是受長沙堂姐之托前往尋祖。
樂橋組是一個三面環山的狹長凹形地帶,村民民居大都依山或傍水而建。長勢正歡的水稻把開闊的田野連成一塊巨幅的綠意陶陶的綢布,有不知名的白色野花在其上施施然盛開著。雨後的鄉村,空氣清新醉人,車子正在筆直的村道上疾馳,古民居突然間就闖入了我們的視野。
因為有了圖片的先入為主的印象,眼前的古民居並無雄偉之勢。背依山麓,翠竹綠樹掩映下,青牆黛瓦,倒顯出一份小家碧玉的娟秀和矜持。村民見有外人專程來看老房子,又見有同姓人來尋祖,自是分外熱情地引路。
古民居距已硬化的村道,尚有一段泥濘的小路。土木兩層結構,一橫二縱布局,占地大約兩千余平米,朝外是左右對稱的人字和三字型青磚牆,向上高高挑起的飛檐透露著古時大戶人家不怒而威的莊重。屋前兩棵柏樹據說尚不足百齡,不知是因為要對房子老主人做出恭迎之態呢?還是要向世人訴說世事滄桑的悲憫心事,雙雙徑直向前方斜斜地杵著。
古民居為土木結構,距今169年,是清朝诰封通議大夫魏旌賢為四個兒子所建
古民居為舊時常見的家族老堂屋建築模式,除面向村道的牆體為青磚外,余皆土磚和木構成,木頭屋檐和梁柱上多處雕飾著精美的圖案。古居中間橫向建築由地及頂高約十米,有家族供奉或祭祀的痕跡,邊廂左右兩縱對稱,各成一個四合院,上下兩層,約有20幾間房,石砌的天井、斑駁的土牆、黝黑的木窗、腐朽的木門以及廳堂門楣上文革時留下的“政治夜校”四個大字,均佐證著該建築時代的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