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遺址
日期:2016/12/14 12:43:3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大明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的龍首原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遺址是唐代長安城禁苑的組成部分之一,始建於貞觀八年(634年),是皇帝朝會的地方。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把大明宮更名為“蓬萊宮”,並在此聽政。後來大明宮屢遭兵火的破壞,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被大火焚毀。1957年~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勘察和發掘,1980年~1984年進行了重點發掘,初步弄清、復原了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周長7.6公裡,共有11座城門。城內的主要街道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已經發現的40多處宮殿閣亭遺址,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宮殿遺址。
含元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的地方,殿基高15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長41.3米;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門寬5.3米,此殿是大明宮的正殿。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部,是皇帝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建築面積達12300平方米。根據勘測,原有前後毗連的三座大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中殿左右各建有一個亭子,後殿左右各建一樓,周圍環繞有回廊,將各個部分聯系在一起。
三清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角,台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台上原來是樓閣式的建築。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宮廷內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築。
在東城發現了唐敬宗時所建的清思殿遺址,殿的台基呈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廣33米。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和紫宸殿遺址,與含元殿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宣政殿是皇帝臨朝聽政之處,紫宸殿是內朝的正衙,群臣入紫宸殿朝見,稱為“入閣”。
由紫宸殿向北200米,可達龍首原的北沿,其下為太液池(又名蓬萊池),池近橢圓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池中偏東有一個土丘,高5米多,即蓬萊山遺址。大明宮的北部是宮廷園林區,建築布局比較疏朗,建築形式多種多樣,堪稱唐代園林建築的傑作。
位於今西安市城北的龍首原上,唐長安城東北角的禁苑中,太極宮的東北,亦稱“東內”,始建,於太宗貞觀八年(前634),是太宗為其父李淵“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宮”,後曾幾次易名,多次擴建,神龍元年(705),復名“大明宮”。晚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昭宗乾寧三年(896)兩罹兵火,逐成廢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一1984年幾次對此遺址進行了勘查和重點發掘,比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宮的形制、布局和建築基址的結構。
大明宮的形狀,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周長7.6公裡,面積約3.2平方公裡。宮城除城門附近和拐角處內外表面磚砌外,其余皆版築夯土牆。在東、北、西3面,都有與宮牆平行的夾城。宮城共有11個門,丹鳳門為正門,其南有丹鳳門大街,寬一百二十步,約合176米。除丹鳳門設3個門道外,其余各門都是一個門道。北面3個,中間的玄武門與北面夾城上的重玄門對直,車門稱左銀台門,門外駐左三軍(左羽林軍,左龍武軍、左神策軍)。北邊九仙門外駐右三軍,共六軍警衛宮廷,在北面夾城重玄門之內有統領禁軍的所謂“北衙”。大致通過丹鳳門的南北軸線上,有南北縱列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組宮殿。另外在這些宮殿的左右兩側和宮城北部還建有四十余處樓台殿閣以及太液池。已經發掘的有大明宮正衙含元殿遺址和宴會群臣和麟德殿以及與道教有關和三清殿遺址。
含元殿遺址位於丹鳳門正北龍首原的南沿上,距丹鳳門四百余步,是長安城最宏偉的建築。平面呈“凹”字形,現存殿址台基東西長75.9、南北寬41.3,高出地面15米,可以由此俯視長安城。殿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間廣5.3米。殿東西山牆和北面的後牆皆為版築夯土牆,牆內外壁塗白灰,內側底部並繪有朱紅色邊線。殿外四周有寬5米的副階。台基下周砌散水磚。殿前有長達78米,當時稱為“龍尾道”的3條平行階梯和斜坡相同的磚石道路通向地面,中間道寬25.5、兩側各寬4.5米。並以曲尺形廊庑溝通殿左右兩側稍前處的翔鸾、棲鳳兩閣。兩閣均高出地面15米。含元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當是殿頂的屋面用瓦,還出有一些琉璃瓦片,估計此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邊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殘石柱和螭首石刻殘塊多件。翔鸾閣北廊道的西側出土許多鐵甲片及矛頭10個,推測是在兵火戰亂中被遺棄的。唐代許多重大慶典和朝會多在含元殿舉行,其建築形制極為威嚴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