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楚長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2:57:0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楚長城的全線分布情況,此前論者將其分為北線、東線、西線三部分,整體輪廓略呈“∩”形,故稱方城。從現存遺址的實際情況看,又較為復雜,楚長城並不是單一的線路,除北面南召至魯山兩縣間是單一線路外,東線和西線各有內線和外線,東西兩線形成四條線路。楚長城西線,大致自湖北竹山縣起,向西北交於淅川縣、鄧州市相毗鄰的杏山,入鄧州市東北的穰縣故城,再轉向西北,逾湍河,經內鄉縣郦縣故城,連西峽、內鄉兩縣間的翼望山,復折向東行,沿伏牛山脈入南召縣;西內線循鎮平、內鄉兩縣交界北行到南召縣板山坪鎮周家寨(金斗關),再向北抵達南召縣喬端鎮野牛嶺關。其北線,自南召縣喬端鎮沿崇峻的伏牛山脈迤逦向東,經馬市坪、崔莊、留山、小店、雲陽幾個鄉鎮,入東北皇後鄉之魯陽關,東進魯山縣、葉縣。其東線,東內線由魯陽關南下,沿三鴉路經楚王行宮處和雲陽關,至第一鴉所在的白花寨;東外線,自南召縣東北部入魯山縣,轉向東南,經葉縣與方城二縣交界的方城山(又稱黃城山或黃石山),再向東南入泌陽縣中部,又折西入唐河縣境。楚長城的相對長度約為八百余公裡。
通過二年多的調查,楚長城在南召縣的分布情況已初步查清,大體上自東向西沿線的皇後、小店、雲陽、留山、崔莊、馬市坪、喬端、板山坪、白土崗、四棵樹10個鄉鎮,在縣境內綿延250多公裡共有城寨148座,古道11條,連結城寨的重要關隘8處,一般口子門41處,著名山嶺29座。共有雲陽關、魯陽關、分水嶺關、野牛嶺關和金斗關(即周家寨)五大關隘。雲陽鎮內的楚王行宮和野牛嶺上的楚界碑,也是與楚長城密切相關的重要遺跡。
南召楚長城遺址極大部分為石城牆(干壘石),所以能夠保存至今。也有少數土城牆,如喬端鎮野牛嶺上的土城牆,目前已成了一道痕跡。楚長城遺址以關城數量居多,但野牛嶺、分水嶺等處則是典型的邊牆,這些邊牆是關城的連結體,還發現不少類似連結關城和隘口的石牆體。縣政府於2000年11月把以周家寨為代表的古城寨遺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召楚長城遺址只是整條楚長城的一部分,但與其它分布縣份相比,線路最長(北線的絕大部分在南召)、關城最多、保存最好,是最典型的楚長城歷史標本,經由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學者和長城研究權威機構——中國長城學會考察認定,而且不少大型關城(如周家寨、京子朵寨等)最有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楚長城遺址是我縣甚至中原和江漢地區規模最大的地上文物,是歷史的豐碑、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寶藏,是提高南召縣在國內外知名度的最大品牌,因此,宣傳、保護和適度開發利用楚長城,將對推動南召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推薦閱讀:
許昌古建築遺址
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
元中都遺址
吉林二龍湖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