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相輝映的奇葩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綜述
日期:2016/12/15 15:14:04   編輯:古代建築圖為2010年10月,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夜景。
2010年9月19日,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盛大開園前夕,“大明宮——世界的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丹鳳門召開,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及考古學等領域的近5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具有世界意義的大明宮遺址的保護經驗與可持續發展的遺址保護途徑。
你們做的比我想象的好。我相信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可以讓大明宮,讓古時的長安,今天的西安,讓中國,重新回到時代的中心位置。在這裡我看到了中國文保事業的希望。
——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院長傑西卡·羅森
現在大明宮進行了整體保護,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
現在,我們也能像城裡人一樣,過上城市生活,享受現代化的設施。等了這麼多年,終於在我有生之年等來了新的大明宮!
——原大明宮遺址區炕底寨村村民何吉利
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西安,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目前登記的遺址點有700多處,其中周、秦、漢、唐四大遺址區最為著名,總面積108平方公裡。這些遺址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是極其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是歷屆西安市委、市政府追求的目標。而以“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為宗旨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是西安市科學保護古跡遺址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的最新實踐成果。
1.
保護遺址
減少城市化的“侵略”
大明宮是唐代的統治中心和國家象征,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傑作。大明宮遺址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皇宮遺址,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已作為“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遺產的重點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及周邊城市環境的改造,得到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機構、國家文物局等國家有關部委以及陝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2005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十五屆大會在西安召開,來自近百個國家的10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達成了《西安宣言》。《宣言》對古建築、古遺址和歷史區域的“周邊環境”提出了評估、管理和保護辦法,並要求通過立法、政策制定、規劃和管理等方式進行干預,以減小城市化進程對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和多樣性的破壞。這為完善和深化大明宮遺址保護規劃,將大明宮遺址的保護與周邊環境改善與城市現代化進程相結合,指明了方向。
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建設漢長安城、大明宮等重點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2007年5月,在大明宮遺址公園概念規劃匯報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明確指出,大明宮遺址保護是一項國家文化工程,對永續傳承歷史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具有重大意義,國家文物局全力支持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提出了將大明宮遺址保護與周邊城區的改造相結合,與改善周邊環境、提高遺址區群眾生活水平相結合,還文化遺產以尊嚴,給城市發展以動力的總體工作思路。
2008年8月3日,國家文物局派出以徐蘋芳為團長的專家組通過了《西安·唐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暨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陝西省委、省政府更將大明宮遺址保護工作列入支持西安市具體工作的十大重點項目之一。這為大明宮遺址保護工作從組織上提供了保障。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理念上也有創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不是“遺址+公園”,也不是遺址上的主題公園。大遺址保護和展示必須跳出“就保護而保護,就展示而展示”的理念,追求“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完美結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努力挖掘大遺址本身的歷史價值,克服土遺址視覺形象差的缺點,努力構建一道城市文化風景。這種文化風景不但對搞專業的人有吸引力,也讓普通游客覺得美、喜歡來。
2.
城市發展
現代與古文明共存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從范圍上實現了整體保護。為確保遺址的完整性和與周邊歷史環境的協調性,西安市委、政府在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的同時,將遺址區3.5平方公裡及周邊區域共19.16平方公裡的“道北”地區納入第四次城市規劃,整體開展工作,保證對遺址實現整體保護。
考古工作從形態上保證了遺址的歷史布局。大明宮遺址考古工作從形態上進一步明確了遺址歷史布局。考古工作是遺址公園建設的前提。在50余年考古工作的基礎上,復核遺址布局,建立遺址精確的地理信息系統,保證了遺址公園建設有了明確的歷史考古依據。
大明宮遺址公園對遺址本體,如丹鳳門、含元殿、太液池等都進行了本體保護和標識,所有保護展示設施都是可逆的。遺址公園開園以後,考古工作還將不斷進行,並成為遺址公園的一個特色和亮點。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改善了居民生活。遺址公園3.5平方公裡內涉及西安市最大棚戶區,應拆除建築面積達近400萬平方米, 涉及88家企事業單位,多個城中村,2.5萬戶,10萬人。按照讓利於民的原則,充分利用民間和企業閒置資本,形成了“企業受益、群眾受益、政府受益”的共建多贏的局面。同時還啟動了3.2平方公裡集中安置區的建設,對遺址公園內城中村、棚戶區拆遷居民及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妥善安置,實現了遺址保護與遺址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現代化建設和諧發展的目標,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普遍贊賞。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優化了區域環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把遺址保護與生態景觀建設充分融合,營造了符合遺址特質的生態環境,創造了一個讓人們憑吊古代文明的體驗場所。3.5平方公裡的遺址公園成為城市的一個“綠肺”,將起到降溫、除塵、過濾空氣的作用,成為生機盎然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間。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是21世紀中國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次綜合性、大規模探索。不僅給西安貢獻了一個世界級的遺址公園,更為西安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了文化和生態的支撐。
3.
政府主導
保護與發展一盤棋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推動了中國大遺址保護的進程。2009年8月,國家文物局單霁翔局長在《中國文化遺產》上發表文章指出,在大遺址保護工作中,西安大明宮遺址的保護實踐因其保護難度與力度,也因其保護管理機制的創新而引人矚目,他們堅持文物本體和背景環境整體保護的理念,結合城中村改造,對遺址進行一次性保護整治,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使中國的大遺址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的實踐意義在於,大遺址保護不再是文物部門一家的事,而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發展、財政、土地、規劃、建設、環境、科研等有關部門的共同行動;另一方面,在政府的主導下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大遺址保護行動中來。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是在國際舞台上展示政府主動擔當遺產保護責任的最佳實踐。從大明宮遺址區整體保護理念的形成,到廣大遺址區域的居民拆遷安置,再到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各階段工作的推進,各級政府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一系列的國際合作也都在政府的層面上積極有效地展開。在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政府意志和政府力量。也正因此,大明宮作為唯一的大遺址保護案例,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西安通過大明宮遺址的保護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實踐。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是東方土遺址保護的一次探索。中國古建築多為土木結構,耐久性差,時光的流逝,使許多大遺址往往只剩下一些夯土台基。
大明宮因長期耕種及建設,可知的遺址只是一些不能連成格局的地下夯土遺址,及少數露出地面以上的基址。大明宮遺址保護通過地面展示、標識、解說牌、綠化景觀等,對遺址進行了表現,既能增強公眾游賞的興趣,也注意量的控制及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保證公園的整體格調。而通過創作、上演一系列高科技的影視作品,讓觀眾形象直觀地認識了解大明宮的歷史和價值。基於以上扎實的考古保護工作,明確的傳承文明、助推社會經濟發展思路,以及對今後遺址考古、保護、發展的長遠計劃,2010年10月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造就了西安這座聲名遠播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大明宮不僅是西安的,更是世界的。以對祖先和後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悉心呵護這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做出了成功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