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佛寺
日期:2016/12/14 12:55:2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臥佛寺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距市區約20公裡。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後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
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臥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此外寺內還種有幾株婆羅樹,每逢春末夏初之際,白花盛開,花朵如同無數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別有情致。
按中國佛教寺院的傳統格局,臥佛寺自山門敝廳沿一條中軸線至最後臥佛殿共三進院落。所有建築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緊湊嚴整。經過塑有哼哈二將的山門,進入第一進院落,即是天王殿,殿內正中供奉一尊彌勒佛坐像。位於天王殿後的第二進院落裡供奉前世佛燃燈、今世佛釋迦,後世佛彌勒,所以叫做三世佛殿。第三進院落的正殿是臥佛殿,殿中的銅臥佛長5米有余,神態安祥,極好地表現了釋迦“大徹大悟、心安理得”的內心世界。1957年臥佛寺定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