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遺址
日期:2016/12/15 15:34:2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骊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廓腰缦回,榴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阿房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偉大建築,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約15公裡的阿房村及其附近一帶。
秦始皇統一了全國以後,國力日益富強。這時,他感到國都鹹陽人口增多,原有宮殿建築規模狹小,不足以表現秦政權的威嚴,便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離宮別館。始皇三十五年(公 元前212年),秦統治者驅使七十萬勞動人民,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營造朝宮,所謂“朝宮”,就是一般人所謂的“阿房宮”。由予工程過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這座宮殿的規模,“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阙,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象。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雖有誇大的成分,然而單就阿房宮而言,確為當時宏大、驚人的建築群。這一規模巨大的建築工程,直到漢劉邦的軍隊入關還沒有完工。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農民稱為“始皇上天台”。在阿房村西南附近,即從東邊的巨家莊、趙家堡直到西邊的古城村,夯土逶迤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為26萬平方米,當地農民稱為“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跡。
1961年3月,國務院將阿房宮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