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寧海黃壇四堂

寧海黃壇四堂

日期:2016/12/14 13:04:1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寧海黃壇四堂

寧海黃壇四堂

    從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起,黃壇嚴氏家族開始建造坤房“金、石、絲、竹”小四房的住宅。到了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在歷經三朝後,住宅建造完畢,分別為“厚诒堂、益善堂、克紹堂、居易堂”,也就是人們所稱的黃壇四堂。據黃壇《嚴氏宗譜》記載,清代前期至中期,為黃壇嚴氏鼎盛時期,嚴氏子弟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都成就頗大,衣錦還鄉後,這些子弟便在黃壇相繼建起了深宅大院。“東鄉大湖谷,西鄉黃壇屋”,說的便是黃壇嚴氏鼎盛時的建築成就,而四堂更是黃壇古建築中最優秀的代表。

    厚诒堂為清代四合院民居,正廳坐東南朝西北,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台門、天井、正廳,總占地面積568平方米。照壁呈八字形,高4米,寬6米,由青磚構築。正廳為二層樓建築,面闊三間,寬10.8米,深7.6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南北廂房亦為二層,面闊三間,耳房二間,卷棚式頂,門窗雕刻著各種圖案。

    厚诒堂的文物價值主要在於它的藝術性,而它的藝術價值著重體現在石、磚、木三雕中。厚诒堂的石雕質量很高,如台門上的青石雀替,主體為一獅子,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造型生動,工藝精巧,幾條彩帶線條流暢、圓渾,可見當年工匠的精心構思和精細雕工。厚诒堂的磚雕主要集中在台門和照牆上。如台門上的五獅搶繡球,形態生動,身段活潑,五只昂首戲球的獅子,烘托出一派喜慶的氣氛。八仙等人物故事,采用深浮雕手法,人與景融為一體,構思嚴謹,布局巧妙。木雕是厚诒堂的最精彩之筆,主要分布在門窗、梁枋、雀替、牛腿、屏風上。這裡的格子窗一反本地簡單的直格、斜格的常規,線條變化多端,造型美觀大方。院內共有暖窗24片,暖窗的腰板和格心美女盤、眉板雕刻是工匠下功夫最深的,采用深浮雕手法,精工細雕,即使是綠豆大小的人物,從身段到表情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配以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益善堂為清代四合院民宅,坐東北朝西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倒座、天井、正廳,占地面積686平方米。益善堂的台門共有兩座,第一座台門為一層,第二座台門為二層,裝飾有槅扇、雕窗、珠欄、鹿形牛腿等,雕刻極其細膩。二樓沒實用價值,意喻閨閣千金拋彩球的繡樓。這種門樓裝飾精巧典雅,別具一格,非常少見。台門內為小天井,從台門到小天井是狹長的走廊,形成庭院深深的氣氛。

    益善堂正廳面闊三間,重檐硬山頂,陰陽合瓦,通面寬14.16米,進深8.76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東西廂房面寬各三間。東廂後有一排包廂(俗稱“後拔步”),原有7間,現尚存5間。耳房各二間,二層樓重檐硬山頂,卷棚式走廊,通面寬18.76米,格子門窗,為動物、博古等內容雕刻。緊靠西廂房的南端有一小院,為書房,古樸雅致。

    益善堂的外觀高大偉岸,布局復雜而合理,極富園林風味。克紹堂俗稱花車門,為清代四合院建築,坐西朝東,沿中軸線依次為小花園、倒座、天井、台門,總占地面積為541平方米。

    克紹堂前面為圍牆,圍牆上嵌有磚雕漏窗。圍牆的北側為台門,克紹堂原有一高大美觀的台門,被村裡拆除移作他用,現在的台門比較簡單。進入台門是小天井,原為小型花園,有假山和花草,現在因失管荒蕪,唯剩石圍欄和太湖石。

    小天井西面為倒座,面闊三間,一層樓,硬山頂建築,明間為四架椽屋前後單步梁用四柱。倒座猶如園林建築中的廊軒,建築很講究。如前後平板枋上有八仙等雕刻,工藝精細,線條流暢。平板木枋之間有出跳斗拱。明間與次間交接處有月洞門,門框的四角各有一蝙蝠雕刻,門的上方有一長方形的拷格花窗。梁架結構取材渾厚,略施雕刻,顯得粗犷而又美觀。柱為側腳,有宋代建築的遺風。明間前後門的兩旁共有4只方形的大拷格裝飾窗,線條復雜而生動,極為漂亮。

推薦閱讀:

撫州迷宮般的汾水村

金華古韻優雅的熙春巷

寧波象山石浦漁港古城

鷹潭曾家古屋獨特設計

寧海黃壇四堂

寧海黃壇四堂

    正廳坐西朝東,二層樓建築,重檐硬山頂,面闊三間,通面寬10.94米,通進深7.2米,五架椽屋後單步梁用五柱,明間懸掛道光十年(公元1830)“克紹堂”匾一塊,“瑞峰主人立”。走廊卷棚式頂,檐柱斗拱,墊拱板雕刻虎頭,形象逼真。牛腿上雕刻趕考和牧童等圖案。窗為格子花窗,暖窗上部為花格,腰板和眉板施以淺浮雕花草。

    南北廂房二層樓建築,重檐硬山頂,面闊各三間。耳房各二間,通面寬17.2米,通進深6.5米,四架椽屋前後單步梁用四柱。明間有4片拷格門,中間為瓶型圖案,象征平安,腰板為木雕花草。南北次間的窗,內為花格紙窗,外為暖窗。暖窗的腰板上為淺浮雕花草。門與窗的拷格均極細膩,線條極富動感。

    克紹堂將細巧精致的園林特點通過巧妙的布局,把其融入民居之中。居易堂又稱司馬第,三合院建築,正廳坐東北朝西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台門、天井、正廳,總占地面積575平方米。

    最南面為照牆。照牆的對面為台門,門框上有4根門簪,施以雕刻。門簪上掛一“司馬第”門匾。門的兩邊是五花卷草山牆,造型高大,氣勢雄偉,保存完整,烘托出宅院的氣派。

    正廳為二層樓建築,重檐硬山頂,陰陽合瓦,面闊三間,通面寬10.8米,通進深6.5米,六架椽屋前後雙單步梁用六柱。門窗為一條籐拷格,眉板和腰板都有雕刻。二樓前面為走廊,它的布局特殊,為寧海所僅有。樓上明伺金柱之間有大拷格落地罩,施以雕刻,罩的上額正中有一“南山翡翠”的小匾,下有木獅子等裝飾,梁架上的斗拱、角背均有雕刻。二樓下檐沿窗枋四周用石板鋪在椽上,與兩廂房連貫相通。樓下明間下金柱間有十扇雕刻博古等圖案的屏風。

    東西廂房面闊各三間,東廂後有一排4間邊廂(俗稱“後拔步”),門窗為花格裝飾,有一天井。耳房各二間,通面闊14.57米,通進深4米,拷格窗門緊湊纖巧,花盤、花結縷空雕刻,雕有博古、和合二仙等圖案,貼金。

    居易堂內珍藏一毗盧觀音座像。這座觀音為男性,戴毗盧帽。為明代的文物。

    厚诒堂,是嚴廷巽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動土建築,因年老體衰,由其次子嚴奕步接替,於嘉慶十年(公元1805)完工,即今規模。為“金、石、絲、竹”中的“金”。被奉為小四房的“祖堂”。益善堂,在厚诒堂的東南,由嚴廷巽孫子嚴德純於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動工,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完成。屬“石”。克紹堂,在厚诒堂的東側,為嚴廷巽之弟、貢生嚴廷涑於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始建,後由其次子嚴奕山(庠生)續建,於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完工。因相鄰原有中央座(1989年毀於火災,僅存小姐樓),及嘉慶十五年始建的上座(1983年毀於火災),故又稱“下座”,屬“絲”。居易堂,又稱司馬第,在益善堂的南首,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由嚴廷巽之叔父、貢生嚴旨膺(字仁和),率子廷治(貢生)、廷樞(州同知)共建,屬“竹”。道生堂,上新屋、下新屋建造年代均亦在這個時期內。上新屋規模原為最大,沿中軸線,共九進,後毀於火,僅存四合院。現有的嚴氏古民居中,建造年代以居易堂最早,建造格局和工藝精致程度卻以厚诒堂為最高。

    200多年來,嚴氏四堂由嚴氏族人居住,並得以很好保管。

    文革“破四舊”中,僅有少數雕刻遭到破壞,而絕大多數全靠當地村民們悉心保護,用泥灰遮蓋雕刻部分,才幸免毀壞。1985年5月,縣文物辦普查組發現了厚诒堂、益善堂、克紹堂、居易堂、小姐樓等古民居,並對其進行測繪、拍照、整理資料、建立檔案並報市文管會備案。2000年3月,寧海縣人民政府公布厚诒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益善堂、克紹堂、居易堂、小姐樓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推薦閱讀:

撫州迷宮般的汾水村

金華古韻優雅的熙春巷

寧波象山石浦漁港古城

鷹潭曾家古屋獨特設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