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稱: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 fu
批准時間:1994.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裡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概況: 孔廟、孔林、孔府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曲阜市,又被合稱為“三孔”。“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後裔的宗廟,墓地和宅邸在內,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築的龐大建築群。
孔廟位於曲阜市南門內,是奉祀孔子的廟宇。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最初僅“廟屋三間”,後來經過歷代的不斷興建,發展成為擁有各種建築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范。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桧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培養谒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桧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於思想的深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共有建築100余座460余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裡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庑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采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谒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余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镌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镌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林又稱“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1公裡,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前後延續使用了約2500年,共計有孔氏子孫墓十余萬座。孔林占地約2平方公裡,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桧柏夾侍,莊嚴肅穆。進入大林門,高大的圍牆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挺拔的桧柏,夾峙的紅牆間辟出一條狹長的甫道,將人的視線引向高聳的二門城樓。過二林門,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為之一爽。折而向西,過洙水橋;沿軸線前行,登墓門,穿甬道,過享殿,入墓園,一代偉人長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親切,低回徘徊,不忍離去。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儀成群,古木參天。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余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谒陵題記刻石等4000余塊,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築。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裡所居統治地位的產物。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我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位於曲阜東華門大街1號孔廟的東側,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於宋金時期(公元12~13世紀),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府於今址。孔府是典型的封建貴族地主莊園,占地面積約4.9萬平方米,有各類樓房廳堂共480余間。孔府是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嫡孫一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格守詩禮傳家的祖訓;建築也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下儒家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東學、西學,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後寢部分有內宅、花廳、一貫堂、是家族生活的場所。建築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建築群設計遵循禮教與宗法原則,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築物有主次、有次序地進行排列。建築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布局。中路為孔氏宗子衍聖公所後,東路一貫堂為次子所居,居中為尊。體現了宗子的尊貴地位和宗子與非宗子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中路官衙、內宅界限分明,體現了男女授受不親,內處有別。軸線上。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體現了主人與下人的尊卑差別。建築物的名字也打著儒家思想的印記,“一貫堂”、“忠恕堂”、“安懷堂”等既贊揚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樂的政治理想,又顯示孔子嫡孫努力仿效的決心,“東學”、“西學”,既贊揚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孔子嫡孫繼承詩禮傳家、好學重教傳統的態度。
孔廟、孔林、孔府建築群凝聚了歷代建築的精華,極具建築藝術之美。同時在建築的布局、規劃和裝飾等方面,也反映出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們不僅是名聞天下、內涵豐富的文化類遺產,同時還擁有大量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三孔”內生長的17000余株古樹名木不僅見證了“三孔”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候學和生態學的寶貴素材。

文化遺產價值: 規整的建築,藝術的寶庫 現存孔廟占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布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