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隆裡古城穿越六百年時空隧道

隆裡古城穿越六百年時空隧道

日期:2016/12/14 13:18:4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隆裡古城

    夕陽草樹,楊柳依依,碧草映階;尋常巷陌,莺飛燕舞,古風猶存。走進錦屏隆裡古城,便走進了古遠淳樸的風俗畫中,仿佛時光穿越到明清時期的古風古韻。

    隆裡古城位於貴州東緣的錦屏縣隆裡所村,松從高速三黎段穿境而過,距黎平機場10多分鐘車程,距貴廣高鐵從江站1小時,滬昆高鐵三穗站1個多小時。城區面積約48000多平方米,現有居民760戶,3200余人。古風古韻盎然的隆裡古城,是中國與挪威王國國際合作“貴州生態博物館群”之一和貴州省重點建設的文化古村鎮之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景區內的古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現存古城原是一座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古城近似長方形,南北寬217米,東西長222米。城垣始建為泥土夯築,天順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邊。全城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東門稱“清陽”門,南門稱“正陽”門,西門稱“迎恩”門,北門閉而不開。城門設置采用“勒馬回頭”式,明通暗塞,虛實結合,暗設機巧。至今600多年,古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巷道把整個城區劃分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當地俗稱為“三街六巷九院子”,街道全用鵝卵石鋪成背形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城中大小街道交叉,全部呈“丁”字形。據了解,古城先民因避諱“十”與“失”諧音,故全部建為“丁”字街。城中的“窨子屋”均為三間兩居風火牆式,八字門樓,平面布局自外而內,大抵先前門,而後前屋、正屋、後屋,每進屋均以四合院天井相隔。一些人家還在後院開一門洞,與鄰家相通。

    古城現有居民多為明、清時屯軍官兵後裔。古城文化以漢文化為主,特別以江南文化最為厚重,同時糅雜當地苗、侗文化的內容,形成有別於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文化孤島”。以民間為載體的玩花臉龍、迎故事、唱漢戲等滿漢文化頗具特色,正月初一至十五玩龍燈是當地一年一度的狂歡節。

    據傳,唐代詩人王昌齡因開罪朝廷,被貶為龍標尉。隆裡人對他的學識才華充滿了崇敬,修建狀元橋、狀元墓、狀元祠、狀元亭、龍標書院等,寄以懷念王昌齡。今古城存留的古城牆、書院、古街、古井、古橋、古墓、古碑等文物古跡,給後人留下遙遠的遐想及心靈慰藉。

    近年來,錦屏縣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遵守“保持歷史風貌,整治古城環境,提高旅游質量,改善生活條件”的要求,加大對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建設力度,保護古城傳統格局和空間形態。今年,錦屏縣投入1億多元對古城特色民居進行立面修繕、街面鋪裝及環境整治、龍標書院等古跡修復、景觀打造、廣場及停車場、星級客棧建設等,完善景區道路、水電、通訊管網等基礎設施、景觀設施及服務設施,提升景區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力爭用兩到三年時間,打造成一個省內一絕、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5A級旅游景區。

    同時,為拉長旅游產業發展鏈條,形成旅游文化圈,錦屏縣還將古城周邊的敦寨鎮、新化鄉、龍池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春蕾森林公園等景點,打造為集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閒度假、森林游憩、農業觀光、科普考察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