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武當古建築元和觀: 武當道教曾經的刑罰重地

武當古建築元和觀: 武當道教曾經的刑罰重地

日期:2016/12/14 11:41: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元和觀位於武當山特區以東兩公裡處,是武當山進玄岳門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觀,屬於武當山著名的八觀之一。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至永樂十七年重建,明嘉靖以後,又曾改建和重修。

 

  據記載,玄天上帝修煉得道後,曾掌管“元和遷校府”,故這座道觀取名“元和觀”。在這裡,遷,是放逐的意思;校,是指枷鎖等刑具。

 

  事實上,元和觀是道教處罰違犯清規戒律的道人的司法機構。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一年曾下達聖旨:“大岳太和山各宮觀有修煉之士,怡神保真,抱一守素……一應往來浮浪之人,並不許生事喧鬧,擾其靜功,妨其修道。違者治以重罪,若道士不務本教,生事害群,壞祖風者,輕則即時譴責,逐出下山;重則具奏來聞,治以重罪。”

 

  此聖旨碑立於玉虛宮、靜樂宮、紫霄宮、南巖宮、五龍宮等五大宮內,碑名為《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可見,在明代,對道士的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皇帝的聖旨,給了武當道場以相對獨立的司法權,元和觀也成了武當道教監獄的別稱。

 

  元和觀的主體布局方正有序,院落深深,規矩嚴謹;石欄台階,曲折宛轉;殿堂大小均衡,其主體建築在高台之上。殿內現存神像、供器,大多為銅鑄鎏金,鑄造工藝精巧。正位的上方供奉著木雕飾金的真武神像,服飾富有宋代風格,是武當山現存最好的木雕藝術傑作。玉皇等神像形態各異,造型生動,是我國稀有珍貴文物,可供研究鑒賞。

 

  元和觀的建築布局緊湊,院落深深,窗高牆厚,處處體現出神權的威嚴和監獄與世隔絕的森嚴。

 

  元和觀的大殿建在高台之上,顯得莊嚴肅穆。大殿內,兩側端立著六甲神像,他們都是玄天上帝的護法靈官。正面坐著的是身著铠甲、手執金鞭的王靈官。王靈官赤面三目,相貌猙獰,大有不順天意敢作惡者,雷厲風行立即正法之勢。明清以來,他被人們視為天上、人間的糾察之神。兩側為六尊六甲神將,各高2米左右,頭戴武冠,身著铠甲,衣帶飄逸,造型生動傳神,為我國明代銅鑄藝術珍品。殿內柱、梁、枋、壁遍飾彩畫,繪有“均州八景”和“香山九老圖”等,畫風純正,線條流暢,刻畫細膩傳神,為武當山明代壁畫藝術精品。

 

  據史書和碑文記載,道教的戒律曾經多達上千條,對違反者的處罰也是按規量刑。輕的,處以跪香、杖革等;重的,則有逐出、烙眉、走火山、焚刑等。當然,這都是封建王朝時期的事了。

 

  元和觀作為武當道教曾經的刑罰重地,在武當道教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意義。來源:十堰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