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寺建築藝術
日期:2016/12/15 0:51: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北魏以來,歷代統治階級崇信五台山,視其為“聖山”、“靈山”,對五台山佛寺建造予以不同程度的扶植,遂使五台山形成規模龐大的佛教建築群。目前五台山保存有中國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七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內47座。台內寺廟中,有黃廟8座、青廟39座。
一、唐代建築特征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出現了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北魏孝文帝親臨五台山禮佛,開皇帝巡台之先例,五台山隨之廣建寺廟,普度僧尼,到北齊時全山寺廟200余所。許多寺廟屢經修建而傳承至今,如大孚靈鹫寺(今顯通寺)、碧山寺、清涼寺、佛光寺等。但是這一時期的佛教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僅佛光寺祖師塔留存至今,成為極為珍貴的中國早期古塔實例之一。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自唐太宗李世民至唐德宗李適的九位皇帝均下诏敕建五台山佛寺,使五台山成為全國佛教中心,全山寺廟數量曾達到360余座。唐武宗一反諸位皇帝大力扶植佛教的政策,於會昌五年(845)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五台山佛教受到致命打擊,全山寺廟幾乎全部被毀,僅有規模較小的南禅寺幸免於難,並留存至今。
南禅寺內大佛殿為唐建中三年(782)的建築,是現今已知最早的木構建築,為研究唐代佛教建築的形制、結構、設計方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和獨特見證,是研究中國建築史不可或缺的實物例證。
大佛殿坐北朝南,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建於月台上,是現存幾座唐代建築中唯一帶月台的建築。檐柱柱頭卷剎明顯,各柱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升高。造成生起。柱與柱之間用闌額聯系,轉角處闌額不出頭,其上也不采用普拍枋。殿內無金柱,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殿內無平棊,是宋《營造法式》中所謂的“徹上露明造”。斗栱用材較大,三間殿所用材為宋代所規定的五至七間殿所用的材料。檐下僅設柱頭鋪作,形制為五鋪作單超抄栱偷心造,耍頭為短促的昂形。屋頂舉折平緩,頂上瓦條壘脊。脊端置鸱吻。寺內的佛像17尊,與大殿同期塑造,是我國除敦煌以外稀有的唐代彩塑。大佛殿雖然規模不大,卻表現出娴熟的技藝,真實地體現了唐代佛寺建築的形式、設計和材料特征。
佛光寺位於五台縣豆村鎮佛光山腰,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會昌滅法中被毀,唐大中十年(874)在舊址上重建。寺坐東朝西,因地勢而建,東、南、北三面山峰環抱,總平面呈現三個平台。主體建築東大殿建於第三層平台上,雖然建造時間晚南禅寺大殿75年,但其規模遠大於南禅寺,且後世在修葺中改動較少,是已知現存唐代木構殿堂的范例。東大殿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17.66米,單檐庑殿頂,為一座中型殿堂。殿身構架自下而上由柱網、鋪作層和梁架三部分組成,這種水平分層、上下疊和的構架形式是唐代殿堂建築的主要特征。殿內柱網設置采用宋《營造法式》稱之為“金箱斗底槽”的形式。金柱將殿內空間分為內槽和外槽兩部分,金柱所圍空間為“內槽”,內槽四周金柱與檐柱之間的空間稱為“外槽”。殿身四周檐柱側角、升起明顯,柱身采用支柱造,柱頭卷剎和緩。內柱柱礎石素平無飾,檐柱柱礎石雕有寶裝蓮辦。柱間用欄額相互聯系,轉角處欄額不出頭,無普柏枋。檐下設柱頭和補間鋪作,其中外檐柱頭形式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偷心造;補間形式為五鋪作雙抄無昂,斗栱碩壯宏偉。殿內梁架分明栿和草栿兩部分,前者砍伐規整,後者制作粗糙。平梁上僅用兩只大叉手斜向支撐,以承平榑上荷載,這些均為漢唐時期建築的固有形制。前檐明間五間裝板門,兩梢間及山面後部一間設直棂窗。東大殿的建築形式、設計與材料保持了唐代木構建築的真實性,如:“金箱斗底槽”平面,“側角”、“生起”明顯,直棂窗,有闌額無普拍枋,舉折平緩,出檐深遠,設“月梁”、“徼背”、“叉手”等,無一不是唐代建築特征的真實體現。
二、宋代建築特征
宋元時期,五台山佛教平穩發展,當時全山寺廟數量為70余處。從整個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史來看,宋代是中國木構建築的成熟時期,崇寧二年(1103)頒布了中國歷史士第一套建築技術標准和基本工料定額標准——《營造法式》。其中一些標准不但控制了建築結構的斷面。而且還控制了建築的尺度,使建築構件標准化。隨著《營造法式》的頒布,各地建築技術得到了改善。五台山留存至今的宋代建築實例不多,定襄洪福寺大雄寶殿為其一。
洪福寺創建年代不詳,椐寺內金天會十年(1132)《僧慧廣預修金幢》記載,該寺至遲建於北宋紹聖二年(1095),宋、金、元、明四代予以修葺。寺坐北朝南,建於高7米的土台之上,四周設邊長為400米的高堡圍牆,防御性特征顯著。現存毗盧大殿為北宋時期的原物,是研究五台山宋代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設方形柱礎石,上無雕飾,檐下設柱頭、轉角和補間鋪作,其中柱頭形式為六鋪作單抄雙下昂,外拽計心、裡拽偷心。明間及兩次間設六抹隔扇門,梢間設直棂窗。殿內徹上露明造,梁架結構為三椽栿前後對乳栿。殿頂筒板瓦覆蓋,琉璃脊獸保存完整。整條屋脊上還間飾牡丹花草、草葉及幾何圖案。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殿內佛壇上供元代塑像9尊,從外觀風格來看,宋代建築沒有唐代建築所具有的宏偉剛健風格,但卻比唐代建築更秀麗。
三、金代建築的代表
金代諸帝受漢人崇佛思想的影響,興修寺廟,五台山地區修建了一定數量的佛寺建築,佛光寺文殊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五台延慶寺大佛殿為金代建築的代表。
佛光寺文殊殿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面闊七間,進深八椽,懸山頂。正面當心三間設板門,兩梢間設直棂窗。門窗構造與《營造法式》中小木作的規定極為相似,在結構方面文殊殿做了大膽的嘗試,采用減柱造,是金代減柱造的代表作。按傳統做法,文殊殿這種規模的建築應當設12根柱子,但文殊殿僅用了4根金柱,即前內柱2根,後內柱2根。由於采用減柱造,梁架結構隨之發生了變化,縱向依賴兩側的山牆穩固,橫向靠前後檐牆和裝修支固。文殊殿的另一建築結構特點是內額的使用及做法,內額跨度大,長達兩間或三間,而且是上、下兩層共同工作。斷面粗壯的下層由額承乳栿,上層內額承四椽栿。兩層額間有蜀柱相連,上下兩層額枋的兩端由斜撐與蜀柱間的綽幕枋相交,這種因平面柱網變革而出現的近似桁架的構件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結構探索的重要足跡。斗栱用材約為《營造法式》中的三等材,外檐柱頭形似為五鋪作單抄單昂,前檐明間補間斗栱斜出華栱兩層,顯得富麗堂皇。
四、金代建築的特點
巖山寺位於繁峙縣天巖村,是北宋香客進五台山的第一站,規模大,香火旺盛,這一地區在宋、遼時為戰場,金正隆三年(1158)建水陸殿以超度陣亡者的亡靈。現存文殊殿為金代建築,面闊五間14.98米.進深三間11.86米,單檐歇山頂。規模不大,但在建築規制、造型、結構和技術手法等多方面有獨到之處。次間面闊略大於明間,梢間寬僅為明間或次間的二分之一,這種平面布局為現存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有之例。柱子升起,側角顯著。殿內采用減柱造,設金柱4根,前後槽各2根,但位置互不相應。前槽兩金柱設在前檐和兩山次間中線上,沒有與檐柱和山柱相互對應。後槽兩柱設在山面次間中線上,沒有與前槽柱垂直,這種減少殿內金柱以及金柱的靈活設置,是平面布局的一種創新。檐柱徑高之比與金代建築相符。檐下一周柱頭上施欄額和普拍枋,斷面呈“T”字形,轉角處欄額不出頭,與唐代建築相同。檐下斗栱分柱頭、補間和轉角鋪作三種,其中外檐柱頭形式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補間形式為五鋪作卷頭造,斗栱結構和層次簡潔。屋頂舉折平緩,外觀形制似早期建築風格,舉高與跨距之比合1:3.88,與其它金、元建築相比,屋頂仍呈平緩之狀。前檐明間裝板門,次間裝直棂窗。文殊殿建築結構形制、建造手法及用材規格均保存了金代建築的特點。殿內砌佛壇,上設塑像14尊,現僅存8尊,雖有殘肢斷臂,但軀體、相貌、發髻、裝飾等仍不失原作風貌,為我國金代彩塑中的精品。殿內四壁繪壁畫,是金大定七年(1167)御前承應畫匠王逵所繪。不但描繪了佛傳故事、經變故事和人情風俗等,而且還表現了宋、金時期都市風情,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五、元代建築特色
元代,藏傳佛教進入五台山,元成宗、英宗親臨五台山朝拜文殊;元武宗還數度調撥軍隊,到五台山修建寺廟,元代五台山共增建佛寺112座,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存一山的佛教聖地。保留至今的元代建築有五台縣廣濟寺大雄寶殿。
廣濟寺,俗稱西寺,位於五台縣城內西街,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現存大雄寶殿雖幾經重修,但梁架結構仍保存了元代原狀。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殿前築月台,前檐當心間和兩次間裝隔扇,後檐當心間辟板門一道。殿內采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子,僅後槽設粗大的金柱兩根,殿內暢闊。是元代結構靈活布設的實例。檐柱柱頭作覆盆卷剎,卷剎明顯,柱身側角生起顯著。殿內僅後槽設金柱2根,金柱上置額枋承托梁架,縫間前槽用四椽栿,尾端搭在額枋上。後槽用乳栿,內向與童柱交構,其上無四椽栿,由童柱承負平梁。該殿設計新穎,結構特殊,殿內梁架、斗栱、駝峰與柱網配置均為典型的元代建築手法。檐下斗栱四鋪作出假昂,屋頂舉折平緩。殿內塑像與大殿同期,正中佛壇為一佛二菩薩,扇面牆背面塑三大士,兩山磚砌長方形供台,上塑十八羅漢,為元代遺物。
金元時期,五台山台內台外寺宇林立,唐宋殿宇遍地皆是,金元兩代所建佛寺必然受已有佛寺影響,現存建築實例中有所體現。從現存金元建築來看,其平面布局多采用減柱法,柱礎多為素面覆盆式,不加雕飾。殿內梁架多采用自然彎材,稍加砍鑿即可使用。結構上有所創新,出現了斜梁構件,並采用大內額。梁枋彩畫出現了“旋子彩畫”,整體色調以青綠等冷色為主,金元時期的建築比宋代建築更華麗。
六、傑出的明代建築
明清時期,由於佛教自身的演變和發展,佛教四大名山成為僧侶巡禮朝拜的聖地。佛教建築有了較大的發展。明代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的形象比喻,五台山佛教發展到了其鼎盛階段。明代五台山寺廟總數回升到l04所。明萬歷年間(1573—1619),僧人鎮澄和智光等創立了十方淨土禅院,使五台山形成青廟和黃廟、十方廟和子孫廟並存的格局,乃至有“中國佛教縮影”的美譽。
目前五台山保存了大量的明代建築,如殊像寺文殊殿、塔院寺大藏經樓、羅睺寺文殊殿、大雄寶殿、碧山寺雷音寶殿(毗盧殿)、戒壇殿以及繁峙公主寺大雄寶殿等,均為明代建築的傑出范例。顯通寺磚結構建築無量殿、銅鑄建築銅殿、銅塔等,建築材料特殊,建造技術精致,不僅是山西,同時也是中國明代建築的優秀實例。
殊像寺大文殊殿為明弘治二年(1489)的建築,是五台山台懷核心區最大的文殊殿。殿前設月台,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筒板瓦覆頂,三彩琉璃剪邊。大殿設檐柱16根,金柱12根,明間雙步梁上施童柱,與第二步架的金柱組成上檐檐柱,內外柱間施穿插枋,柱頭施平板枋,上置斗栱以及單、雙步挑尖梁。上檐柱頭同樣在斗栱上置七架梁,前後貫通。兩山施順梁,後尾與七架梁連接,使整個平面縱橫相交,十字連接,各自形成矩形框架。上下檐相比。下檐較上檐多一步架,周箍一圈,使整個結構顯得剛勁平穩。大殿生起不顯,側角顯著。檐下斗栱明間六朵,次間五朵,梢間兩朵。上檐斗栱形式為五踩三昂重栱造,內槽采用七踩品字斗栱承托天花、藻井,使殿的重量由斗栱轉向柱頭,減輕了七架梁的荷載。下檐下中三間裝隔扇門12扇,四壁無窗,使殿顯得墩厚結實。大殿梁、檩、枋上繪“旋子彩畫”。以青綠為主,間以朱紅,枋心貼金,圖案清晰。大殿梁架、柱網及斗栱的用材比例和榫鉚做法等,在遵循宋《營造法式》技術做法的同時,又有所突破,較接近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為典型的明代建築。
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林。又稱“廣濟茅蓬”,寺規模宏大,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所建。主體建築天王殿、毗盧殿、戒壇殿、藏經閣均為明代所建。雷音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庑殿頂。後檐明間前置抱廈,單檐卷棚歇山頂。檐步設柱頭科、角科和平身科,形式相同,均為五踩雙昂重栱造,昂嘴批竹式。屋頂灰布筒板瓦覆蓋,正脊為琉璃脊筒,中央置琉璃脊剎,兩端設灰布蛟龍式正吻。戒壇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三架梁對前後單步梁,前出廊,單檐硬山頂,後檐明間出抱廈,單坡卷棚歇山頂。柱子布局規范,分四行布設,山面設東西向檐柱兩列。檐步設柱頭科、角科和平身科,形式相同,均為五踩雙昂重栱,昂嘴批竹式。前坡灰布筒板瓦覆蓋,後坡灰布板瓦覆蓋,正脊、垂脊為琉璃脊筒,正脊中央置琉璃脊剎,兩端設琉璃正吻。
繁峙公主寺是北魏孝文帝為第四女誠信公主建造的,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1505)重修。大雄寶殿為重建時的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檐下無斗栱。梁架結構為六架緣通檐用二柱,結構簡潔,用材規整。前檐明間設六抹隔扇門,內設六邊形棂花。殿內四壁繪佛傳故事壁畫,佛壇上塑三世佛及侍者像5尊,均為明代作品。
顯通寺創建年代較早,為五台山佛剎的開山之祖。明太祖重修時賜額“大顯通寺”,經明清兩代不斷重修,始成今日規模。中軸線上殿堂七重,自南到北分別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殿,無一類同。其中無量殿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的建築,體現了明代磚石建築技術的成就。上下兩層,面寬明七暗三,進深三間,高20.3米,重檐歇山頂。明間雕高大的檐柱,柱礎束腰覆盆式,柱頭施額枋、平板枋,下懸垂蓮柱。其上斗栱密布,每間設平身科三朵,為五踩單翹單昂形式。二層挑出勾欄平座,望板上雕刻各種花卉和吉祥圖案,額枋、栱眼壁、正脊等部分施精美雕刻。殿外檐四周磚雕斗栱、花卉,內雕龐大的懸空藻井,形似華蓋寶頂,殿正面每層設七個洞。上鑲嵌磚雕匾額,造型獨特。無量殿是存放藏經的殿宇,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其實際用途。二層中間為大券,四周是較低的小券,這種券洞組合與屋頂曲線相互呼應,券體的穩定依靠主券與副券的排列,主券洞高兩層,底層周圍設計成一周厚培,牆身上開一串橫向券洞用作門窗,第二層圍繞主券設一周廊券洞用作通道,在加強建築物穩定的同時,又使建築空間得到充分利用,滿足了使用要求。
清初諸帝尊崇五台山及文殊菩薩,從順治開始,朝廷重視利用黃教來加強蒙藏地區與朝廷的聯系,借以融洽民族關系。清代大興帝王朝台之風,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次朝台,充分發揮了五台山維系民族團結、鞏固邊疆、穩定社會的“黃金紐帶”作用。鼎盛時,佛寺曾增至122處,其中黃廟25處,青廟97處,漢、藏佛教比肩發展。重要遺存有顯通寺大文殊殿、大雄寶殿,菩薩頂大雄寶殿、塔院寺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金閣寺天王殿、大雄寶殿等。
顯通寺大雄寶殿平面呈凸字形,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六架梁對後單步梁,通檐用三柱;抱廈梁架結構為三架梁通檐用二柱,單檐歇山頂。後置倒座式勾連搭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重檐硬山卷棚頂。大雄寶殿、抱廈及勾連搭屋頂均采用筒板瓦覆蓋.正脊素灰筒瓦砌築,正中設圓形塔式脊剎,兩端置箭把式大吻。大雄寶殿為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寶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面闊明七間暗三間,重檐歇山頂,四周環廊,轉角處向內收縮,前檐雀替雕刻龍鳳圖案,形制壯麗,雕工極細。
菩薩頂坐落在台懷鎮靈鹫峰上。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幾經重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大喇嘛居菩薩頂,寺院遂成皇廟。寺居山頭,地勢較高,門前築石階一百零八級,逐級而上。山門前建有牌樓,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居高,並列三院,以中院為主體,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均為清代所建,是五台山清代佛寺建築的典型實例。由於是皇家道場,寺內建築的建造手法、規格、色彩以及雕刻裝飾等多參照皇家建築進行營造,故而呈現金碧輝煌的氣勢。文殊殿面闊三間18.8米,進深14米,單檐四阿頂,頂為黃琉璃瓦覆蓋。四出廊,四周圍以石欄桿。梁、枋、斗栱施以彩繪,格扇上有雕刻圖案,大殿絢麗多彩,體現了清代華麗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八間,七架梁對前後單步梁,通檐用四柱。周匝回廊,單檐歇山頂。前置重檐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後檐柱與大殿前檐柱共用,下層為半庑殿式,上層為卷棚歇山頂。因前置重檐抱廈,使平面呈倒“凸”字形。大殿柱網布設規整,廊柱設仰蓮柱礎。廊步設柱頭科、角科和平身科,形式相同,均為雙昂重栱造。殿頂黃琉璃筒板瓦覆蓋,正脊為黃琉璃脊筒,中央置琉璃脊剎,兩端設琉璃鸱吻。
從五台山現存明、清兩代木構建築的實例來看,與前代建築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柱子布局規整,柱子側角減小,生起不再有。金代采用的減柱造、大內額和斜梁等做法已不再運用。梁架結構簡潔、規范,這一時期的許多建築在結構上有諸多的一致性,表明在建築技術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制度,並被廣泛采用。室內多采用明栿做法,且加工精致。枋用墊板填充,稱為檩、墊、枋三件。結點處理以蜀柱代替駝峰。所建殿宇出檐較淺,屋頂舉折增高,斗栱比例縮小。梁枋多用“旋子彩畫”,脊飾、鸱吻雕刻精細,遂使建築呈現華麗精致的風格。
七、民國年間的建築特點
民國年間(1912—1949),社會動蕩,五台山佛寺雖有所修建,但總體呈現冷落狀態。其間所建建築在裝飾上下了很大功夫,尤其表現在石雕方面。南山寺、龍泉寺、普化寺都保存了這一時期大量的石雕作品,由於是同一時期建造,在雕刻內容和技法上有較強的一致性,其中南山寺石雕以內容廣泛、雕刻精致而最為著名。
南山寺依陡峭的山勢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民國年間,普濟禅師度就的東北善人姜福沈重修佑國寺時,將其與善德堂、極樂寺聯為一體,統稱南山寺。在總體格局上形成寺中有寺、院中套院的格局,既有寺院布局的宏敞,又有園林布局的幽深。南山寺的精華是寺內石雕作品,佑國寺主要建築的勾欄、劵栱、檻牆、角柱、墀頭、影壁以及甬路上皆飾有精美的石雕,共有1480多幅。雕刻內容佛、道、儒三教兼而有之,宗教故事、歷史故事、文學故事、神話傳說、戲劇人物、傳統吉祥動物、植物無所不包。圓雕、浮雕、線刻、剔地起突等雕刻技法齊備。構圖飽滿,形象逼真,刀工精細,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被譽為“現代石雕藝術的寶庫”。漢白玉石牌坊下層門券上刻有“八洞神仙”,構圖精致,雕刻精美;望峰台的平台圍牆和石欄板上,滿刻浮雕,內容有琴棋書畫、桃李梅竹、喜鵲登梅、奔馬逐日、飛龍走獸、仙鶴芙蓉、孔雀牡丹等,其中八洞神仙個性鮮明。形象生動。歷史故事有掛角觀卷、負荊讀書、孟母擇鄰、蘇武牧羊等,其中掛角觀卷准確地刻畫了李密凝神讀書的情節;負荊讀書描寫了西漢朱買臣勤奮學習的故事;三國故事中的關雲長千裡走單騎、火燒戰船、張飛橫槊當陽橋、空城計等,內容鮮明。天女散花為浮雕作品中的精品,天女臉龐甜潤,修眉妙目,雲髻高挽,體態袅娜,衣帶飄卷,精美的花籃倒出各種鮮花,似華雲花雨一般。佑國寺浮雕內容題材廣泛,造型生動,構圖巧妙,刀法細膩,雕刻技藝娴熟高超,樹具其形,花展其容,鳥得其姿,獸演其態,人表其情,眾多石雕作品將寺院裝飾得華麗無比。
五台山民國年間的寺院建築,雖然梁架結構與清代相同。但木構件更加趨於精巧美觀,柱頭及欄額常常裝飾著镂空雕刻券口,龍飛鳳舞,異常華麗。外部的柱、額、欄、枋常施以彩繪,繪制草木花卉和人物故事。再一個特點是木構建築與石雕、磚雕相配合,使建築外觀顯得異常華麗。
八、見證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程
五台山荟萃了唐代以來七個歷史朝代的寺廟,這些寺廟大多集中在台懷鎮,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宏偉壯觀的古代建築群,不僅具有各個歷史朝代的建築風格和特色,而且還具有建築歷史的連續性。從建造位置上看,大多依山就勢,隨地勢而建;從平面布局上看,大多采用中軸對稱的格局,兩翼均衡,巍峨壯觀。但也不乏在均衡中做一些活潑的處理,如塔院寺東南突兀而起的望海樓,顯通寺東南建造的鐘樓,都打破了過於均衡的平面構圖形式。從建造材料來看,除采用傳統木材以外,還采用磚石、青銅等材質,成為同類建築中的傑出范例; 從結構上看,見證了中國古代建築從唐代到民國年間的發展歷程;從建造技術上看,體現了山西民間建築技術的成就;各建築在外觀造型上,依據建築等級采用與之相應的屋頂形式,形成尊卑有序的建築風格。附屬於各寺的附屬文物如塑像、壁畫、彩畫以及碑碣等,為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連同佛教建築一道,共同融匯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以及道教的精華,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屬於山西,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