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加強對名鎮名村的文化資源發掘和生態保護

加強對名鎮名村的文化資源發掘和生態保護

日期:2016/12/15 1:18: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00條老街巷,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不加保護,一不留神就沒了”古城鎮保護專家阮儀三聊及老街巷調研時痛心疾首地說,“我們有一百條現實的理由去拆除它,但有一條理由讓我們守護它,它是我們的根”。

  16日,中國名鎮名村論壇在“中國第一水鄉”周莊舉行,來自政界、學界的古鎮保護專家學者圍繞“呵護共同家園,留住美好記憶”古城鎮保護主題展開深度研討。

  “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古民居、古橋、古樹留存著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和生活哲學,伍子胥建蘇州城也是象天法地,講究天人合一的”阮儀三說,不能一看到古建築就想著發展旅游,還要想想如何傳承建築的靈魂。不能做一些急功近利、與原文物歷史文化內涵不符的“保護”。

  他舉例有的地方為了吸引游客,建仿古門樓,結果建反了,反鬧了笑話,“門樓是有教育和文化內涵的,是給住在裡面的人看的”,所以一定要把過去和現在人們的生活場景保存好,不應進行仿古做作的粗俗干預,不能生造臆想,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是無法激發人們共鳴,也構不成“鄉愁”。

  針對近年來古鎮千篇一律,商業味重的實際問題,阮儀三表示,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鎮,可能就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吳江的盛澤、震澤、湖州的烏鎮、南浔以絲織業著名;松江的朱泾、楓泾、七寶是棉布加工中心;朱家角的米市;下沙、光福的刺繡業;善琏的制筆業;石門的搾油業;陳墓、干窯的磚瓦窯業……明清時期對於河流的疏浚,最終形成“三江五湖”為代表的江南太湖平原水網系統,密如蛛網的內河干支流給依水而立的是市鎮經濟帶來水運便利,也使江南水鄉古鎮成為介於鄉村和城市之間的聚居狀態和經濟網絡節點。

  阮儀三呼吁古鎮都要敢於摸索嘗試,銘記保護的初衷,從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汲取精粹,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要避免走向過分符號化、消費化的虛無之地,這才是對歷史、對先民的尊重。古鎮的發展對於當下的新城鎮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近來,各地拆除保護性建築行為時有發生,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鎮風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國家住建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鄭文良強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資源。目前全國有歷史文化名鎮252個,歷史文化名村276個,國家將進一步加大了搶救力度,加強對名鎮名村的文化資源發掘和生態保護,加大監督力度,完善法規建設,大力宣傳,提高民眾保護意識和參與性。

  已成功舉辦七屆的中國名鎮名村論壇,通過聚焦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近30年來在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由國內外的專家和名城名鎮名村代表共同參加,為中國名鎮名村的保護和發展集思廣益,從而推動中國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