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時去江蘇采訪,拜訪了常州陶瓷收藏家唐偉先生,偶然看到了他收藏的一塊故宮“金磚”,頓時讓我倍感親切,興趣盎然。因為在多年以前,我記得單士元老先生和我談起過故宮的“金磚”,他說古代的生產技術現在已經失傳,殊為可惜。單士元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明清史學家、
古建築和文獻專家。沒有料到,在單老先生過世多年之後,我卻在不經意間與故宮的“金磚”邂逅了。
唐先生是個細致而又執著的人。他自小就對藝術抱有濃厚興趣,16歲就因創作的工筆作品《志在四方》而參加了江蘇省美術展覽,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後來他下海成為企業家,依舊不改收藏愛好,業余時間熱衷收藏古代藝術品。他收藏的這塊故宮“金磚”,品相相當不錯,款識清晰,是件很有歷史意義的收藏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塊故宮“金磚”的年號是雍正年的,而與我們經常看到的制造年代主要是乾隆和光緒的“金磚”相比,似乎更加罕見。而雍正年的故宮“金磚”之所以少見,主要原因可能是與雍正皇帝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有關。
也許我們還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在半個世紀以前,故宮“金磚”就已經成為了各界人士所喜歡的收藏品。還有一個例子可以支持這個觀點——在廣東南海區獅山鎮的一個老宅裡,新近也發現了“嘉慶方金磚”等字樣的故宮“金磚”,而且在金磚的側面,還印有三個印章字樣,分別是:“嘉慶貳拾壹年成造細料貳尺貳寸見方金磚”,“小五窯周維德造”,“江南蘇州知府音德和知事謝良紹管造”等。據老宅的主人說:大約70年前,他的爺爺從一名叫“二叔公”的三水人手中花了200兩銀子買回了這塊金磚。當時還是用棉胎包著用船從廣州運回的。
200兩銀子在當時應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錢財,故宮“金磚”在當時到底值不值這麼多錢?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而我們可以確信的是,故宮“金磚”在過去的歲月裡,在普通百姓的眼裡毫無疑問是一件寶貝,不然也不會深藏在自家的老宅裡。
事實上,現在收藏故宮“金磚”已經蔚然成風。最近我在中央電視台“鑒寶”節目裡看到另外一方故宮“金磚”:在“金磚”側邊上刻有“光緒十一年成造細料二尺金磚”,“督造官江南蘇州府知府魁元”,“監造官署照磨陳連”,“吾記”和“小一甲趙阿和造”等款識。“金磚”的邊長是66.6厘米,專家給的市場估價是1.2萬元人民幣。
■故宮“金磚”值得珍藏
原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生前被人們視為“故宮活寶”,因為自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之後,單老先生就開始“入宮”,有這樣資歷的老專家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已經是寥若辰星。他當年曾說“歷史就是這樣的,當你擁有時,你並不在乎,可是一旦失去,你就很難再找回來了!”“金磚”燒制工藝的失傳也是如此。
目前,故宮用於維修“太和”、“中和”和“保和”三大殿的1800塊金磚全部來自蘇州,屬於“仿金磚”或“精制澄泥磚”,換句話說,就是新產品。而老金磚已不可復制,北京故宮維修時首次用上新燒制的金磚是在1990年。
不管是故宮用的新、老“金磚”,它的產地都是江蘇的蘇州,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常識。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
方磚。按舊制,老“金磚”燒制工藝極為復雜,在明代著名的《天工開物》中有簡略的描述。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
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又因磚運北京‘京倉’,供皇宮專用,稱之‘京磚’,後逐步演化稱‘金磚’。”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鋪墁的大
方磚上,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生產“金磚”的陸墓御窯位於古城蘇州東北的御窯村。御窯村原名余窯村,千百年來當地村民燒制磚瓦的傳統世代相襲。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特派官員至陸墓監制金磚。因御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金玉之聲,斷之無孔,被永樂皇帝封為御窯。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3年,親自督造5萬塊金磚,多產自御窯村,御窯金磚進入全盛期,金磚造價也開始升高。據說,金磚的取泥煉制,首先用谷糠煅燒6個月,之後還要花上三年時間才能制作成。金磚的規格尺寸不同,民間即使有錢,也是不敢使用大金磚。
那麼,皇宮裡的專用建築材料“金磚”怎麼會流入民間、成為民間的收藏品呢?
學者們的解釋有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有三:一是在明清時期,故宮隔些年就會更換大殿中破損的或已經不漂亮的“金磚”,而這些換下來的“金磚”往往會用於賞賜給在朝的王爺或大臣,於是“金磚”就有可能流落民間;二是當年“金磚”要從蘇州取道京杭大運河運到北京,途中可能會發生有些“金磚”被磕碰受傷,被迫下船,而這些金磚在下船以後,就不再往宮裡運,從而流落民間;三是清皇朝被顛覆之後,“金磚”外流。北京的一位“金磚”收藏者,是這樣描述自己的藏品來源:“家中收藏的金磚是父輩從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遺址處撿來的。因金磚質地堅硬,且細而澀,主要用來磨剃頭刀用,屈指算來收藏至今有七十多年了”。
■故宮“金磚”的收藏前景
不應置疑,故宮的老“金磚”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但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在現在的藝術品收藏市場裡是不是就一定價值高貴?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與那些陶瓷、書畫藝術品相比,“金磚”的市場價格暴漲空間有限,它從本質上講,畢竟還是一塊磚而已。可是,隨著這些歷史文物不斷減少,而收藏市場卻在蓬勃發展,收藏人群不斷擴大,“金磚”的增值趨勢是必然的。
故宮老“金磚”的收藏者之一沈連國先生表示:上個世紀80年代,他從民間收集到的第一塊“金磚”,僅用15元人民幣,而目前,老“金磚”的市場價值大約數千元,乃至上萬元。這些價格上的差異,主要是因藏品在品相、年號、尺寸的大小上有差異,導致市場價格的不同。
故宮的老“金磚”一旦成為了收藏品,價格上漲,赝品的出現也就難以控制,因為赝品的生產成本與老“金磚”的市場價格相比,贏利空間巨大,於是假“金磚”開始登陸藝術品收藏市場。
據唐偉先生介紹,目前市場上“金磚”偽造方式主要有三種:1,用舊磚改造:將殘磚重新修補,修補處刷漆或刷桐油;2,重印款識,民間所存“金磚”有將款識鑿除的,即使金磚是真品,價值也大打折扣。在款識處重添漿泥,造假款是常見的做法;3,全部造假,假品胎質結構粗糙,手撫摸不夠細密,整體尺寸或薄或厚。
有志於收藏故宮老“金磚”的愛好者,一定要謹慎入市,小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