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鍋頂山化石群經數億年沉積 見證武漢曾是淺海
日期:2016/12/14 11:28: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人們常用“滄海桑田”形容世事變化很大,在漢陽鍋頂山,遍地的古生物化石就是武漢地質巨變的最好見證。被稱為湖北最早魚類的“漢陽魚”,就因發現於漢陽鍋頂山而命名。不過,近日有化石愛好者反映,鍋頂山山腳正在施工,附近渣土成堆,再過不久這些珍貴化石群或毀滅殆盡。連日來楚天都市報記者走訪發現,這裡沉積的古生物化石現狀不容樂觀,亟待政府部門加強保護。
探訪:漢陽魚化石如今難尋
在漢口工作的沈先生,是一名化石發燒友。2009年沈先生在朋友帶領下第一次到鍋頂山,被遍地古生物化石驚呆了。“我挖了80多斤的石頭帶回家。”沈先生介紹,經過清理這裡面有武漢亞鱗木、楊子擬鱗木等珍貴化石,到2012年他終於挖到傳說中的“漢陽魚”化石,這種生存在4.5億年前地球海洋中的遠古魚類,還沒有進化出脊椎,也沒有牙齒。但2012年之後,沈先生就很少再去鍋頂山了。
沈先生坦言,最初因為開山采石,鍋頂山的地質層暴露出來,用地質錘稍加敲打就能尋找化石,但近年來工程開發讓山體地質環境日趨惡化,當初找到的化石點都已破壞殆盡。
上周,記者在沈先生的帶領下,驅車來到鍋頂山。從一側的泥濘小路步行20分鐘來到山腳,記者看到,因植被破壞,鍋頂山南北兩側山體黃土裸露,山腳下碎石和渣土成堆,好不容易找到幾年前發現的植物化石密集點,挖了近半個小時卻鮮有收獲,不遠處的魚類化石點,則因為山體破壞,面目全非,想再次尋找漢陽魚化石幾乎不可能。
隨後,記者采訪了在鍋頂山負責項目開發的武漢環投公司,記者問現場值班人員是否了解鍋頂山化石分布,對方表示沒聽說這裡有化石。
專家:地質標簽意義重大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博士縱瑞文,多次到鍋頂山采集化石,2008年他曾挖到過一塊直徑超過20厘米的漢陽魚化石。他說,鍋頂山曾是化石愛好者們的樂園,有關漢陽魚、中華棘魚等古生物化石吸引了國內眾多地質專家的注意。
縱瑞文介紹,鍋頂山的山體巖層都是由志留紀與泥盆紀時代的沉積巖組成的,當時一些簡單的植物已向陸地遷徙,甚至有些植物已經進化出粗壯的軀干,鍋頂山密集的化石群很好地保存了這些痕跡。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湖北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成員徐世球,在科普講座中凡是提到武漢地質演化歷史,都會以鍋頂山為例。“山上裸露的魚類與植物化石,可以清晰印證,在地質演化史中,武漢地區曾是一片淺海。”
徐世球表示,對建築商來說,鍋頂山的砂巖硬度太低只能鋪路,但是這些經過了上億年才偶然形成的化石,掘毀後卻不可再生,若干年後當大家再來追尋武漢地質年輪時,或許已經沒有了這份珍貴檔案。
回應:已納入保護規劃范圍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鍋頂山就已經被納入武漢建築用砂巖禁采區,但對於鍋頂山化石群的保護,並沒有更為詳細的規定。
作為我省古生物化石的主管單位,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松滋、南漳、遠安被命名為國家重點化石產地,嚴加保護,鍋頂山漢陽魚等化石並不在我國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名錄范圍內。
武漢環投公司鍋頂山項目部負責人薛先生表示,目前他們主要負責鍋頂山的山體修復工作,眼下施工主要是山體危石處理與渣土清理,土地平整,下一步還要復綠,並非有意破壞山體,但對於化石保護沒有接到相關要求與指示。
記者從湖北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獲悉,作為武漢周邊最集中的化石分布點,目前鍋頂山已納入保護規劃范疇,未來將協同武漢其他化石分布點建設化石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