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青瓦古建築群殘磚斷瓦顯得那麼荒涼和頹廢

青瓦古建築群殘磚斷瓦顯得那麼荒涼和頹廢

日期:2016/12/15 1:38: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這些古村落建村歷史悠久,規劃嚴謹和諧,建築類型豐富,青瓦建築風格樸素,宗族意識突出,耕讀文風濃郁,環境意識較強。黃坑村四面環山、二水繞流,居民以黃姓與吳姓為主。初建於元朝末年。黃坑造紙作坊業盛極一時,造就了澤雅紙山文化。黃坑古村民居依山就勢,造型別致,布局有序,保存完整。

    留下海防軍長期駐扎在寧村所城,軍士們在寧村安家落戶,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姓氏繁多,故時人稱“百家姓之村”。寧村現在保存下來的古建築首推湯和廟。一世祖李岑為避戰亂而由福建長溪遷居來此,迄今已歷四十余代。該村按照文房四寶來規劃布局。“筆墨紙硯”俱備,散發出濃重的書卷氣味。 現在的芙蓉村是元朝順帝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修建的,按“七星八斗”布局設計。 其吳氏始祖金明名澡,又字肇鑒,號孚叟,幼年好學,文武兼修,後棄家遨游東瓯,遍訪名流,徙居瓯渠,耕讀傳家,習武自娛,成為瓯渠的武術始祖,也使瓯渠成為名聞遐迩的中國南拳發源地之一。

    埭頭古村與崖下庫、小若巖景點近在咫尺,人稱“燕窠”之地。這裡山環水繞,田地肥美,環境清幽,風光旖旎。 而給後輩兒孫留下的頗具匠心的“傑作”。村裡幾乎每一座民宅都有名稱,這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也是絕無僅有。林坑古村依山傍水,是典型的浙南山地型小村落。該村始建於明朝。林坑古村論規模,比不上芙蓉、蒼坡,論構思,不及楓林、花坦。我又一次走進永嘉楓林古鎮的濛濛雨幕中。撐著雨傘匆匆而過的行人並不留意這些殘磚斷瓦,幸存的聖旨門顯得那麼荒涼和頹廢。

    兩旁的店鋪生意紅火。店鋪清一色的格局,活動的鋪門,建有閣樓。每天早上,店鋪尚未營業,閣樓成為一道特別的青瓦風景:透過開啟的閣樓窗戶便會發現化妝的少女或連打呵欠的店主人。 聖旨門自然而然成為商業街,楓林便成商業重鎮。世居聖旨門街的徐碎林介紹,鼎盛時期,聖旨門街正常營業的店鋪近千家。他在一家理發店裡與滿頭白發的理發匠拉家常,對老理發匠仍操前清時代的理發工具大感興趣。這幾眼大小不一的池塘裡放養鯉魚,店鋪主人閒暇無事便向池裡投餌,群魚搶食的場面蔚為壯觀。這些池塘的功能並不單純養魚供人觀賞,它們平時供人洗滌衣物蔬菜,一旦遭遇火災,便可就近取水滅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