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讓民眾享有充分的文保知情權

讓民眾享有充分的文保知情權

日期:2016/12/14 11:50: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文物保護須發揮民間和民眾的力量。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經過近5年清理發掘,已出土各類文物2萬余件。這次考古保護發掘,引發社會各界極大關注,陸續出土的珍貴文物每每吸引公眾好奇的眼球。這或許是考古單位始料未及的。當然,他們肯定為之備感欣慰。     一個古代列侯墓園何以引起人們這番關注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考古單位持續不斷地公布考古進展和發掘信息,與各界分享考古成果,激發了人們的探究興趣;二是作為古代帝王陵墓,海昏侯墓本身就有頗多神秘色彩,至今尚有不少未解之謎待破解,自然吸引了眾人關注的目光,加上金器、簡牍等考古發掘重器接連呈現,更是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我們不禁要為海昏侯墓的考古方點贊稱好,感謝他們及時地向社會公布這些重要信息,使我們享有了考古成果的知情權。從另一個角度看,此舉也喚起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更多的人珍愛老祖宗遺留下的文物瑰寶,為保護中華歷史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貢獻。     多年以來,我國許多文物考古發掘都是在嚴密監管之下進行的,很少對外公開,外界和民眾自然就對相關考古信息知之甚少。在一些地方,文物保護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夠,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重要文物遺址受到破壞者不在少數,本屬國有的大量珍貴文物被利欲熏心者盜挖、變賣,有的甚至流出境外,流落異域,令人痛心!如果全國各地的考古發掘活動都來學學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能設身處地地從公眾角度看問題、辦事情,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及時全方位地公開展示最新考古成果和文保舉措,不僅能使民眾共享考古成果,增長文化見識,而且能使文保法規深入民心,傳之久遠,使文保工作能在民眾支持下順利開展。     誠然,文物保護不只是官方、政府一家的事情,也不能包攬在考古工作者的身上,民間、民眾的參與尤為重要,不可或缺。筆者欣喜地看到,一些民間機構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參與文物保護事業,擔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近日,由民間社會團體組織的“文物保護法修改草案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以文博研究為主的各種社會團體以主人翁精神,參與文物保護法修改的研討,探求新形勢下文物保護之路,此舉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政府、文物工作者和民眾是文物保護的“三駕馬車”,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只有理順三者的關系,使之各謀其政,各司其職,各行其道,相信我們的文物保護之路能越走越遠。 (來源:收藏快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