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浦口東門老城改造 明城牆遺址和古宅都不拆

南京浦口東門老城改造 明城牆遺址和古宅都不拆

日期:2016/12/15 1:19: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網友“學大漢武立國9999”前天在微博上曬了幾張浦口東門的照片,並寫道:“浦口東門部分老街正在拆除,感覺個別老宅應當保護或保存其構件。”當天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走訪了東門,這裡確實正在拆遷,不過明城牆遺址段以及一些老宅都沒“動”。浦口泰山街道的工作人員表示,東門片區正在進行老城改造,“大家可以放心,區級以上文保單位肯定不會動。”著名作家薛冰表示,除了文保建築不能動以外,院落和街巷也應盡量保持原來的格局。記者 郝多 

  浦口東門曾是繁華地

  發微博的胡先生40多歲,曾在浦口生活過。“前兩天,朋友告訴我老東門正在拆遷,叫我趕緊去看看。”胡先生就帶著相機走訪老街巷去了。據了解,東門是南京建制最完整、面積最大、歷史傳承最為明晰、保存古建築最多、歷史遺跡最豐富的古鎮,隱藏著6處市、區級文物。

  據記載,明清時期,東門地區作為南北要沖、東西通道,是漕運集散地、水陸碼頭,聚集了許多南來北往的商賈、船、騾馬、糧食、布匹和物資。那時的東門,商業貿易十分發達,1000多米長的左所大街兩邊,各種商店鱗次栉比,有各種商行、貨棧、錢莊、酒樓等400余家。然而,經過百年歲月的侵蝕,東門已由過去的繁華小鎮演變成破敗的城市棚戶區。

  城牆遺址和老宅子都沒“動”

  3月3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泰山廟旁邊的東門老街。街上有不少商鋪,挺熱鬧,但有很多老房屋年久失修、破損嚴重。

  穿過一個菜場,記者就看到了胡先生拍攝的“拆遷現場”。71歲的李奶奶說,去年12月初就開始拆遷了,“我家現在還沒拆,在後面,不過馬上就拆了。”

  記者注意到,街上大部分住宅都在拆遷,而有一處看上去很有年代感的老宅子完整地保留著,並沒有要拆除的跡象。周圍居民說,這個宅子有100多年歷史了。

  這棟老宅附近,還有一段20米的明城牆遺址,城牆前豎著“浦口明城牆遺址”的石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於2012年3月20日公布的。“這段城牆也不會拆,這些老建築都不會拆。”有居民說。

  街道回應

  文保建築不會動

  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泰山街道了解情況,宣傳辦一位負責人表示,東門片區目前正在進行提檔升級改造,“通過3-5年的努力,將東門打造成具有泰山特色、充滿開放活力的濱河親水的歷史文化特色街區。”

  記者了解到,明城牆、魏寶源糧行、東門染坊、楊廣生故居、六角井、吳武壯公祠6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東門左所大街。

  這位負責人很肯定地表示,“片區裡的文保單位,絕對不會動。”

  專家建議

  要“保存”街巷格局

  南京著名作家薛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東門老街是浦口最老的一條街,“類似於門東、門西。”薛冰說,除了要保護好文物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院落以及街巷格局保存下來,不能破壞。

  “文物建築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要和整體融為一體。”薛冰舉例,“像南捕廳,就是按照原來的邊界一個個復原,東門也是這樣,道路不能拓寬, 格局不能打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