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修復後的青磚建築遠觀能保持建築的整體統一

修復後的青磚建築遠觀能保持建築的整體統一

日期:2016/12/15 1:38: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仿古建築意義的淡化,與我們對待歷史建築的態度是一脈相承的。而對待仿古建築的漫不經心則主要表現在粗制濫造和形制的任意化兩方面,有些仿古建築把不同時期甚至不同國家的建築文化進行糅合,隨意創造而顯得不倫不類。對歷史建築意義的認識是我們探究仿古建築使命的前提。首先,歷史建築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民族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的基礎,是社會的精神支柱和自尊的源泉。

    而歷史青磚建築透露出的信息卻具象而活潑,可以比較全面地呈現歷史文化的靈魂。歷史建築營造的環境和氛圍,亦可以讓人體會和理解一種民族的精神根源和文化內涵。這種觀點認為歷史建築的意義在於文化,因此對文物可以進行修復,但在形式上要與古代保持一致。而現代歷史建築修復基本上轉向了“修舊留新”。“修舊留新”主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即歷史建築或古跡修復中要平衡美學意義上的完整性與史跡的真實性。

    修復後的建築遠觀能保持建築的整體統一,近觀卻能令細心的觀察者將修補部分同原作分開,避免了將現代人維修部分與歷史遺跡混為一談而成為“假古董”的現象。 但其實質和存在的根基卻有根本的不同。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築是木結構建築,在當今的文化建設中,復古建築的作用和貢獻不容小觑,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又缺少了當代人精神面貌和生存狀態的折射。

    首先在建築的形式和內容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問題;同時,對於這些現代建築材料而言,也是一種扭曲和浪費,從而,在雙重意義上背離了建築的本真。由傳統建築轉向現代建築發展時,他們抓住了現代建築材料容易實現的梁柱構架,從而很好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融合在一起。而且與非物質文化文學藝術交融結合在一起,難解難分,產生一種巨大的魅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騷人墨客以至顯赫名流、將相帝王為之留下了不朽華章。增添了文物古跡的光彩。在傳統建築的文化元素中,選擇木結構的梁架和坡屋頂並無高下之分,如果說梁架體系抓住了木結構本身的特性,而坡面屋頂除了含有木結構的本質特性外。

    而是基於復興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要求的產物。這不僅使人們樂此不疲地建造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形式的“不真誠”的建築,而且最終妨礙了本時代青磚建築文化的創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