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曲阜市孔廟大成門與大成殿

曲阜市孔廟大成門與大成殿

日期:2016/12/15 1:29: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宋崇寧三年(1104年)因琉璃瓦大成殿得名大成門,原門三間。金貞佑年間遭雷擊被焚,元大德六年(1302年)重建;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火災後又重建。“大成門”匾額為清世宗雍正皇帝所題。

    門建築為五間,高13.53米,長24.68米,寬11.20米,單檐黃瓦歇山頂,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拱,金龍和玺彩畫。擎檐為石柱,明間前後四石柱深浮雕二龍戲珠,局部透雕,雲朵線條流暢,二龍姿態栩栩如生。因清代火災被毀,前二石柱為清代作品,後為明代遺存。其余為八稜石柱,減地平钑小幅雲龍。大成門台基高1.65米,石須彌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角部分所刻雲紋構圖勻稱,線條園和,當是明代所刻。門前後各有六級垂簾台階,中用陛石,淺浮雕雲龍山水,雕刻細膩精美。左右兩掖門各三間,與兩庑連檐。

    此處並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院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為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三門並立,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1104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贊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不缺,集古聖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七間重檐,宋政和四年(1114年)頒御書匾額,北宋末年毀於戰亂;金皇統九年(1149年)重修,貞佑二年(1214年)又毀於兵火;元大德六年(1302年)重建大成殿,“七間,復檐重基,高一丈有奇,內外皆石柱”。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擴建為九間,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成殿毀於雷火,弘治十二年至十七年重建,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毀於火,又重建,至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雍正皇帝重頒御書“大成殿”匾額,御制對聯懸之廟堂。現在看到的大成殿就是清雍正時期重建的。

    琉璃瓦大成殿為全廟最高的建築,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黃瓦歇山頂,“金龍和玺”彩畫。四周有回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為十根高浮雕雲龍盤柱,柱高6米,直徑0.8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大成殿兩側回廊和後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稜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大成殿用龍柱始於金代,明弘治廟火後征調徽州工匠重刻,清雍正火後又重建。《孔府檔案》記載,清代雕刻高浮雕龍柱每根價銀九十一兩一錢八分,減地平钑石柱每根六十八兩八錢二分七厘,蓮花柱礎每個價銀二十兩。殿下檐為七踩單翹重昂斗拱,施於外圈回廊石柱之上;上檐為九踩單翹三昂斗拱,施於中圈金柱之上,平身科明間用四欑,次稍間用三欑,下檐盡間用一欑。殿內內額枋及內骁額枋之間為一斗六升斗拱,內額枋上用以承托天花板者為七踩品字斗拱,但金柱縱縫上斗拱僅露明一面出踩,隱入天花一面斫齊,不加卷殺。斗拱用材很大,規格很高,平身科斗口平均12.5裡米,大於故宮太和殿斗口(9厘米)。此種做法相當於清代《工程作法》四寸斗口,一般只用於城樓,用於殿堂實屬少見。

    殿下有雙層台基,前有高2.1米的月台,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前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上層為火焰寶珠柱頂,下層為重層覆蓮瓣柱頂,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雕刻古拙,連同踏道雲龍山水御道,均為明代遺物。月台是祭祀孔子時起舞奏樂的地方,“八佾舞”每年在此舉行。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規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貼裹,群龍競飛,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築特色。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裡宋天贶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琉璃瓦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龛,17尊塑像。明間正中為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孔子在歷史上被尊為文宣王後曾經有過爭論,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並不確切,因為“王”有君王和侯王區分,有人認為應屬君王之“王”,也有人認為應屬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從上公制”。因此看來,宋以前“文宣王”之“王”應屬侯王之“王”,以後隨著孔子地位進一步升高而被確認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著的服裝是《周禮》禮制中的十二章服(天子之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