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沈陽八景的變遷

沈陽八景的變遷

日期:2016/12/15 0:39: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龐貝

  在金庸大俠的小說裡,沈陽這片土地叫關東,也叫塞外,是一個天寒地凍、杳無人煙的地方,一些犯重罪但還不至於死的人經常會被發配到這裡,能不能活下去,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即便到了21世紀的今天,沈陽給人留下的也仍然是十分粗粝的印象,也難怪,沈陽展示給外人的,是冶煉、機床和化工,還有范偉演的范德彪說的滿嘴咔咔的東北話。

  沈陽人能夠引以為榮的東西,比如東方魯爾的頭銜,其實多半拜國家大政方針所賜,並非這塊黑土地上孕育出來的文明。即便趙本山帶著他的二人轉紅遍全國,很多沈陽人也心懷忐忑,因為那東西太俗,沒有厚重的文化作為依托,總覺得對不住藝術這兩個字。或許也是這個緣故,一輩又一輩的沈陽人特別想找個獎狀之類的東西裝點門面,找來找去,“沈陽八景”被認為還算比較人文,於是被重點培養了。

  沈陽八景本身就有多種版本,另外還有盛京八景和盛京十景之說,可見各個時代的沈陽人沒少在這件事上下功夫。沈陽比不了南京和西安那樣的城市,歷史遺存沒有那麼豐富,這也就使得對於沈陽八景的研究格外重要,也格外的經濟實惠,換句話說,把沈陽八景研究清楚了,無論是沈陽的旅游還是城市的歷史,也就算搞清一半了。

  只要說到沈陽,故宮、昭陵和福陵是躲不過去的。這三處滿清時期的皇家建築顯然是越來越老了,但卻老而彌堅,就像是一方大印,蓋在這塊土地上,也蓋在了沈陽人的心裡,仿佛名家書畫上的款,於是這座城市就成了歷史文化名城了,也就可以安心和塌實了。

  和南方的歷史名城相比,沈陽少了許多詩詞歌賦,也缺乏繪畫大師揮灑筆墨,可是,南方來的人,只要一看到故宮,眼睛裡便掩藏不住艷羨之意,此後也許仍言必稱塞外,但在他們心裡,沈陽卻終究有了些不同。在燦若星辰的文物世界裡,建築或許是最被忽視的,卻也是最重要的。無論質還是量,台北故宮裡的文物也許均超越北京故宮,但是,不要忘了,故宮這座建築在北京,就是最大最好的文物,台北是不可能有的。

  從這個角度說,沈陽能擁有一座故宮,外加兩座皇陵,委實是沈陽人的一種偏得,畢竟故宮這種看似古樸實則時髦的名片全國也僅兩處。故宮春曉、鳳樓曉日、昭陵紅葉、隆業春游、御園春望、御苑松濤、神碑幻影,這些漂亮的名字都曾是八景之一,而且出身都是一宮兩陵,或許可以理解為沈陽人對這種偏得向歷史深處的一種挖掘。矢志不移地向歷史深處開拓,是各個城市裝點門面的通用辦法,沈陽人照搬著用了一下,卻只能說是淺嘗辄止,事實上沈陽故宮在沈陽人的手裡也的確沒鼓搗出太大的名氣來。

  沈陽的最高樓曾是鳳凰樓。在盛京時代的皇宮裡,有金銮殿在,鳳凰樓的地位自然不是最高的,但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鳳凰樓的名氣卻最大。歷史其實是有感情的,就像唐伯虎那樣的文人更出名,有風情的建築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上個世紀30年代,錢公來曾著《遼海小記》,記述了“故宮春曉”。錢公來寫詩贊道:“時清爭識故宮春,曉色皇居御柳新。妝閣久淹妃子笑,幾株紅杏點芳辰。”從關外殺進關裡的滿清,讓人首先想到是攻城掠地的征戰,是野性的男人氣質,這首詩則更加清晰地寫出了鳳凰樓所具有的柔媚氣息,這在沈陽故宮裡算是珍稀品種,所以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各種版本的沈陽八景疊加,選出來的景致其實有數十個,其中附著於歷史古跡的幾乎占了大半,四平燈市、古塔昏鴉、黃寺鳴鐘、太清仙境等均是。令人感到慶幸的是,這些古跡趟過了動蕩而渾濁的歷史之河,如今幾乎都還在沈陽人的身邊,但令人感到不幸的是,這些古跡就在樓前屋後,卻經常被視而不見。沒有被看見的不僅是這些古跡,更是這些古跡身上所特有的無法復制的歷史韻致。如果將這些古跡開發出來,按照現代營銷的理念加以推廣,那麼沈陽將獲得數以倍之的無形魅力,更可能帶來青花瓷一樣不斷翻番的經濟增值。可惜,忙著發展經濟四處找錢招商引資的官員們,卻將自己的寶貝鎖死在了深深的巷子裡樓群中,養在深閨,外人自然沒法識了。

  沈陽八景中除了向古人要內涵,另一大項就是向自然要風光,其中最重要的是山,和水。長白山脈走到沈陽,有點兒告一段落的意味,因此位於東郊的山對於沈陽來說固然珍貴,卻更像上味精,是點綴,而非主菜。八景中列入了天柱排青、輝山映雪,清代廖潤绂《陪京雜訴》這樣寫輝山映雪:“城居地無山,塵俗不可耐;誰開東北天,突湧青螺黛;妙從雪後看,巋然玉峰在;日薄清含輝,煙明謠作態;絕似古仙人,塞枰坐相對。”其實第一句就說明白了,一個城市沒有山很俗,沈陽在城東北有山,也算有了交代,但也僅此而已。

  相對於山,一個城市更需要水。人類逐水而居,水幾乎是城市的靈魂,那些有水穿過的城市無一例外地令人尊敬。如今的渾河已經成了沈陽的內河,蒲河兩岸也得到了開發,但倒退300年,用當時文人的說法渾河在城南9裡,但其實距離皇城的距離比9裡要遠得多。不過,盡管如此,沈陽八景裡卻還是到處是水的影子,渾河晚渡、塔灣夕照、柳塘避暑、萬泉垂釣、花泊觀蓮等,都與水息息相關。

  山呈陽剛,水則顯陰柔,對於粗豪的沈陽而言,水就像柔媚的鳳凰樓一般珍貴。但認識到這一點的或許並非土生土長的沈陽人,因為那時候的沈陽委實落後,遠沒到玩味水之柔媚的境界,這也就提醒我們面對一個很少為人提起的事實,那就是我們如今玩味的沈陽文化,無論是那些詩詞歌賦,還是沈陽八景,多半系昔日被發配到這裡的流人所為。在這個苦寒之地,流人們苦中作樂,表述心中憂思,寄托回家之念,無形中也為沈陽留下了諸多文化遺存。換個角度說,找點兒理由把那些牢騷滿腹的文人雅士流放到東北來,既壓制了言論,又文化扶貧,提升了老家的文化品位,清王朝皇帝們的算盤打得倒真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