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濟南)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側記
日期:2016/12/14 11:14: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金秋十月,秋高氣爽,群泉歡湧,菊花飄香。10月26日上午,由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山東省貿促會主辦,中國文物報社協辦的2015(濟南)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圍繞“保護裝備——助推文物‘活’起來”的主題,與會參展商各展其能,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鮮活生動。
參展單位門類齊全
本次博覽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文物保護裝備技術企業,參展裝備技術企業共44家,其中國內展商34家,國際展商10家,國際展商占比20%。博物館、考古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機構、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單位等也積極參展。山東省內文博單位以地市為單位集中參展,共有17個市組團參展。
圍繞本屆博覽會的主題,參展單位各逞所長,展示了文物保護裝備及技術,包括文物 修復工具、技術設施、儀器,文物修復、古建修復的化學試劑及材料,文物保護中運輸、存儲、規劃、設計、陳列、施工及安全防護設備及技術,專業機構和個人的收藏保護技術,各類文物復制仿制品、高端文博藝術品、文創產品及其制作材料和設備,各類文物遺址、景點改造恢復項目和文物遺址開發利用項目等。
展覽形式多姿多彩
參展單位結合自身特色,精心布置了展位和展品。文物復制品、文創產品、博物館展櫃玻璃、低氧氣調儲藏櫃、文物展示櫃、文物庫房門、文物激光清洗機、三維數字顯微鏡等實物分布在展廳的各個位置,為觀眾提供直觀的參觀體驗。
活態展示也是本次博覽會的一大特色。在日照展位,記者看到一個體積龐大的大口尊模型懸掛在正中,其下是一簇燃燒的火苗,仿佛置身於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在棗莊展位,工作人員敲擊復制的石磬,奏出了一曲美妙的樂曲;在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展位,觀眾還可以現場體驗拓片制作。
在展會核心區域搭建的“虛擬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博物館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展示了山東省文物資源和文物事業發展成就。展會現場也不乏為博物館陳列展覽、文物典藏與保護提供整體方案的企業,為文博單位提供智慧服務。
為提高廣大收藏愛好者的文物鑒賞水平,有效地指導民間收藏,博覽會期間還舉辦了一場免費文物鑒定鑒賞活動。知名鑒定專家以及多位省內鑒定專家親臨現場,為廣大文物收藏愛好者免費鑒定藏品。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采取“先領號,後鑒定”的方式。鑒定序號分為陶瓷器、玉石器、青銅器、書畫、雜項五類,每人限帶藏品一件。
展商觀眾互動溝通
展會現場,記者注意到,許多觀眾在參觀時都會領取宣傳冊,還會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向參展單位提問,或駐足觀看相關的展示和體驗活動,或購買相關文創產品。感歎於水下考古的卓越成就,也驚訝於通過打印機打印出的書畫復制品的逼真程度。市民王女士購買了印有油畫的雨傘,“今後下雨天抬頭便是藝術,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來自香港的德信安亞洲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博物館儲存方案設計的公司。工作人員坦言,和國外先進的博物館相比,中國在文博保護裝備上尚有很大進步空間。在文物保護裝備標准制定方面尚存在許多模糊的地方,應該盡快完善、明確起來。
在為期三天的博覽會期間,中國文物報社舉辦了“首屆全國文博技術產品發展論壇”,在論壇上舉行了“首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頒獎活動,發起成立了“全國文博技術產品發展聯盟”。山東省文物局舉辦了“讓館藏文物活起來”主題論壇。兩個論壇呼應主題,為參展單位眾多創新案例和有益經驗的分享提供了平台。博覽會為文物保護裝備技術企業與文博單位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也必將為文博技術產品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