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護修繕大師杜仙洲 中國民族建築事業終身成就獎
日期:2016/12/14 21:26:3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007年,鑒於杜仙洲對我國民族建築保護與研究作出的突出貢獻,國家民委授予他中國民族建築事業終身成就獎。
2009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對全國21名古建築專家授予“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榮譽稱號,杜仙洲是其中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說:“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古代建築保護與修繕工程實踐當之無愧的開創者之一。”
今年是我的父親、中國古建築專家杜仙洲誕辰100周年。
他長期從事古建築勘察設計與研究工作,奉行“知行合一”,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曾在晉、冀、豫、遼、黔、閩、陝、甘等地區開展大量艱辛的勘察測繪工作,發現了一批具有科學、藝術、歷史價值的古建築群和單體建築,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其中由他整理編輯的北平(今北京)廟宇調查資料達300多處,尤為珍貴。
他先後主持、指導了山西五台山碧山寺、長城內外、天涯海角等著名文物的修繕工程。
天津黃崖關長城
提起長城,人們往往想到山海關、八達嶺和嘉峪關,而天津市的黃崖關長城歷來鮮為人知。
1984年9月,天津市委、市政府響應“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成立了以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為主任的天津修復長城委員會。
長城是文物,薊縣黃崖關長城又是天津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這種建築的修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特殊規定:“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李瑞環特地從北京聘請杜仙洲、祁英濤、羅哲文、朱希元、吳夢麟等五位專家擔任顧問,為工程出點子,在技術上把關。
看到長城將得以修復,父親和同事們喜悅萬分,不顧年邁體弱,不懼山高坡陡,5次上山踏勘現場,8次論證設計方案,審查設計和施工圖紙,一絲不苟地為工程查閱資料,不取分文報酬。一共三期工程的484張圖紙全部順利通過文化部的批准。他們不辭辛苦,多次奔波往返於京津冀之間,為此修復工程付出了大量心血。
短短3年的時間,終於使原來遍體鱗傷的黃崖關長城,重新以磅礴的氣勢、矯健的雄姿,騰飛在薊州大地上。從此,黃崖關長城名揚海內外,成為又一個參觀游覽的勝地。
為頌歷史豐碑,揚民族壯志,在黃崖關長城腳下,分別創建了“百將墨跡碑林”和“百家墨跡碑林”,讓開國元勳和海內外名士的墨跡,為長城增添光輝。“百家墨跡碑林”裡匯集了104位名人墨寶,其中有著名畫家吳作人、劉海粟,著名書法家啟功,著名劇作家曹禺等。父親作為百家之一,特為黃崖關長城碑林揮毫寄語:
薊北天險控趙燕咽喉此地設雄關長城自古為邊障華夏於今共一天霜林遍綠黃崖口煙樹低迷泃水灣我自登臨窮勝跡群山滿目著秋顏
福建泉州開元寺
父親與泉州的感情,緣起於20世紀50年代。他先後十幾次來到福建省泉州市,在對古建築的摸底踏勘工作中,他認識了時任泉州市市長的王今生,對古代建築文化遺產的熱愛和傾心相護,使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著名的四大叢林(叢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禅林,下同)之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歇山重檐殿堂式的木構建築。由於年代久遠,木材干腐加之白蟻嚙咬,木構件受損極為嚴重。經父親等專家鑒定,必須盡早對大殿進行落架大修。
為了把修建工作搞好,父親等專家先後兩次來泉州對修建方案進行論證,擬出施工計劃,同時成立以父親為首的技術專家小組,負責監督施工並就重大技術問題隨時提出意見。在一次政協委員和地方各界知名人士的座談會上,大家對修復古建築,眾說紛纭,莫衷一是。
當時,泉州市文管會提出修復古建築必須有設計圖紙,擬請某大學建築系搞個設計方案,提出設計費就需60多萬元。王今生認為費用太高,問父親,“如果沒有設計圖紙,你有把握修嗎?”父親告訴他:“我們做古建築,以前就沒有什麼圖紙,修舊如舊,當然有把握。”取得共識後,就一起做了落架大修的設計方案,對開元寺進行修復。
1989年3月,陸續開始進行施工。修建工作基本按原定施工計劃要求進行,父親等專家幾次親臨現場,保證了開元寺大修工程獲得各界滿意的效果。
福建泉州承天寺
父親對泉州承天寺的修復也傾注較大的心力。承天寺為泉州“三大叢林”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惜這座千年古剎在“文革”中慘遭厄運,佛像被毀,寺僧星散,寺中建築遭受嚴重破壞。
改革開放後,為保護宗教史跡,弘揚民族文化,1982年3月,泉州市八屆人大二次會議做出修復承天寺的決議,當即得到海內外人士的熱情支持。1983年6月,自新加坡回鄉拜谒祖庭承天寺的宏船法師,發願重修,新加坡何居士慨然解囊,獨資承擔第一期修建工程的費用。1984年10月,福建省政府《關於修復泉州承天寺的批復》下達後,泉州市政府著手開始修復承天寺的工作。
1985年2月7日,父親受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委托,到泉州協助修訂修建方案。修建方案通過後,修建委員會邀請趙樸初擔任名譽主任,父親任顧問。在此期間,父親特別闡明修復承天寺的重大意義,他說:“此次復建的承天寺,根據清康熙三十三年《敕建月台承天禅林勝境全圖》進行設計。各座殿堂均以殘跡原構為依據,以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為設計指導方針,強調采用傳統材料和傳統技術。在結構、材料、色彩及工藝方面均有嚴格的規范要求,不能隨意而為。既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技術傳統和群眾的審美習慣,又要忠實於原作,盡量體現原作的工藝特點與藝術風格,力求再現康熙時代的歷史風貌。”
復建過程中,招聘了一批熟悉古建工程、營造技術傳統深厚的老師傅,父親對他們精心施工、一切制造工藝悉遵祖傳舊法的做法大為稱道。尤其對大木構架、細木作工藝、瓦作工藝、油漆彩畫、雕塑佛像、仿古壁畫等采用的傳統手法給予了熱情而又充分的肯定。
經過幾年的努力,1990年10月23日,承天寺舉行重建落成暨開光典禮。父親筆述2000余言,將他個人幾年來參與修建活動的經歷及心得體會訴諸文字,作為一份慶祝承天寺復建落成的獻禮。
海南三亞南山寺
1988年,中央決定在海南建省,可當時的海南一直缺乏知名的人文景觀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動場所。
1993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就南山寺的籌建問題,時任海南省委書記阮崇武專程拜會了趙樸初,得到積極支持。1994年1月24日,全國宗教團體領導人座談會在三亞召開,趙樸初與60余名佛教界、建築界著名人士赴南山考察選址。趙樸初當場將其題寫的“南山寺”額匾及墨寶贈給南山寺。同年2月,在評審南山寺修建規劃設計時,正式將“南山海上觀音”列入規劃,確定像高108米。趙樸初推薦父親為海南三亞南山寺修繕工程的技術監理。
時已73歲的父親,不顧海南酷暑,對南山寺的選點、設計、解決技術難點等提出了大量寶貴建議,項目建設過程中,克服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他自始至終伴隨著工程的進展。如今,南山寺已全面建成,造型優美的南山海上觀音像屹立在南海之濱,成為國內外佛教僧侶朝拜和旅游觀光的勝地。
今年是父親誕辰100周年,追思他的一生,在我心中又多了一份景仰,多了一份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