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都提倡幾乎都依照原貌修繕 讓參觀民眾更了解建築特色

古建築都提倡幾乎都依照原貌修繕 讓參觀民眾更了解建築特色

日期:2016/12/15 1:30: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為三房一廳一日式門廊,台師大表示,故居的銅制排水孔、文化青瓦及桧木牆磚,幾乎都依照原貌修繕,也復制當時庭院用的碎白石、植栽,並邀請英語系退休教授滕以魯、故居修復案主持人胡宗雄來培訓導覽員,讓參觀民眾更了解梁實秋生平及故居建築特色。

    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最多不過是一段普普通通歷史的見證。其價值當然要低得多。再說了,這種老房子一抓一大把。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包括生平、故居介紹、梁實秋與台師大、梁實秋與莎士比亞、梁實秋與《雅捨小品》,其中“梁實秋與莎士比亞”及“梁實秋與《雅捨小品》”兩區域,擺放全套的莎士比亞及《雅捨小品》書籍,營造書香氛圍。

    萬事萬物都有新陳代謝,青瓦房子也一樣。過了幾年幾十年幾百年,風吹日曬雨林,睡覺吃飯上廁所,自然侵蝕,人為因素,免不了要損耗磨損,破破爛爛。有的需要修,有的需要補,還有的實在沒辦法了,只有拆掉,重新蓋了。留著有礙觀瞻,影響了城市面貌和發展形象,和當前大好的局面格格不入。用著吧,設施不完善,不順手;不可能人人的破房子都成“故居”。名人首先是社會的人,為社會所接納包容,為人類社會做了貢獻,百姓才會給他們以美譽度,他們才成了名人。同樣,名人也給人類社會增添了更多精彩的回憶,給社會添上一抹抹靓麗的色彩。住著吧,等不有個刮風下雨冰雹大雪什麼的,那就慘了。不管再舊再破再影響市容,依舊風吹不動、浪打不搖。甚至相關部門會出台相應舉措,予以重點保護,即使真的是破得掉了渣,也要撥付重金去維修保護。

    多少名人在故居裡工作、生活、成長。跌宕起伏的命運,難以忘記的回憶,歲月的懷念,他們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拆了他們,就是割裂了歷史! 百姓使用過的鋤頭飯碗、壇壇罐罐也都成了文物,甚至連隨葬品都成了國寶。不由贊歎歷史和時間的偉大了!因為質量不同,因為使用者的不同,老房子、破房子也有不同。有名人住過的老宅,也隨之水漲船高,跟著升值,有的成了青瓦文物、勝跡。 還是物品價值的問題,不論是物質價值、使用價值、歷史價值亦或是其他什麼價值,都是因為有了價值才有存在的必要,存在就是真理。這也是名人故居炙手可熱的原因了。

    想的再遠一些,即使是同時代,同一空間和時間的不同物品,即使是一樣的瓶瓶包包手機電腦,名人用過的其價值也不一樣。要不,明星運動員穿過的服裝一拍賣就來那麼多錢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