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天津:偽滿皇宮——小白樓

天津:偽滿皇宮——小白樓

日期:2016/12/15 0:43: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如今,人們常說的“東北貨”一般是指東北的特產,如人參、貂皮、鹿茸等等,而在文化界,“東北貨”則專指溥儀那些原本珍藏在偽滿皇宮小白樓內,後來散佚出去的傳世國寶字畫。說起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偽滿皇宮博物院副院長趙繼敏說:“自從偽滿皇宮的禁衛軍發現小白樓內藏有國寶後,便在長春市甚至是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更是引發了一股追逐買賣‘東北貨’的熱潮。”

  國寶外露,小白樓出名

  偽滿皇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文峰憶及小白樓國寶流失一事時說:“自從發現小白樓存有大量國寶後,小白樓很快就成了被貪婪的目光注視的焦點,擔任警衛的近衛軍、禁衛軍都在值勤換班前進入小白樓,大肆搶奪,由暗偷到明取,這些國寶一時成為爭奪的中心。”

  在爭奪過程中,這些國寶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據王文峰分析,有一部分人稍為懂點兒古書畫常識,偷取時還想開卷看一看,挑選一下名作,這樣一來免不了要耽誤一些時間,勢必影響到急欲從中搶寶的其他人。爭奪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從開始的拿幾件就心滿意足到後來的你爭我奪,甚至兩個人為了爭奪一件書卷,彼此各不相讓,各搶得一半了事,有的古籍字畫甚至被搶裂成了三段、四段。

  國寶在浩劫中散失,不僅局限在偽滿皇宮之內,更有大量的國寶流失到民間。小白樓不再神秘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小白樓。盡管他們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小白樓的確因此而出名了。

  “東北貨”成古玩交易熱點

  據趙繼敏介紹,人們將小白樓散佚出去的國寶稱為“東北貨”。總的來說,“東北貨”有三個來源:從部分“國兵”手中直接購買;“國兵”中的一部分人以低價購入,高價賣出;長春古玩店中有很多收購品。

  據吉林省社科院研究院專家王慶祥介紹,這些“國兵”不久後隨著偽滿軍政部的垮台而解散。他們大多來自遼寧、吉林、熱河、黑龍江地區,這些人把偷搶來的東西帶回故鄉,珍寶也就流向了四面八方。但是,也有很多“國兵”在長春的時候就把東西給賣了。

  王文峰告訴記者,古玩業的信息極其靈通,偽滿皇宮散佚國寶的消息很快產生了轟動。不久,各地的古玩商都將注意力轉向了長春。當時的古玩行業將長春散佚書畫稱為“東北貨”。“東北貨”一時間成為古玩交易中的一大熱門。當時,“東北貨”的市場交易以黃金為籌碼,南來北往,經久不衰,成為我國文物交易史上一個極其奇特的歷史現象。

  張伯駒賣房購藏《游春圖》

  《游春圖》卷是一件為歷代鑒賞家所珍視的名畫。經宋徽宗題簽後,約在宋室南遷之際散出,後歸南宋奸臣賈似道所有。宋亡後,元成宗的姐姐魯國大長公主獲得此畫,並命馮子振、趙嚴、張珪等文人賦詩卷後。明朝初年,《游春圖》卷被收歸明內府,而後又歸權臣嚴嵩所有。萬歷年間,畫卷為蘇州收藏家韓世能所藏。入清後,經梁清標、安歧等人之手而歸清內府。後隨溥儀出宮至長春。

  《游春圖》流入民間後,著名收藏家張伯駒獲知馬霁川收藏了《游春圖》卷後,很著急,唯恐這件重要國寶被商賈轉手賣到國外。然而,經接洽,馬霁川索價800兩黃金。為免國寶流失,張伯駒一面請墨寶齋馬保山從中周旋,一面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廠商,聲明此卷有關歷史,絕不能流失出境,否則便是中華罪人,使各商家有所顧慮。最終以200兩黃金談定。當時,張伯駒因屢收宋元名跡而手頭拮據,不得已將所居房產出售,才將《游春圖》卷收藏。《游春圖》卷歸張伯駒所有後,南京政府張群想以四五百兩黃金的高價購買此畫,馬霁川十分後悔。最終,張伯駒把《游春圖》卷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上世紀80年代,我有位同學的父親手裡有一件‘東北貨’,在改革開放初期以2000元的價格賣了。時隔不久,買方拿到市場上,轉手就賣了兩萬元。”王慶祥也以自己的見聞佐證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圍繞著這批國寶所引發的追逐熱潮還有很多傳奇的故事,那跌宕起伏的情節簡直可以拍攝一部電影了。”趙繼敏說。

  小白樓散佚國寶的下落

  從小白樓流落民間的國寶命運如何?省社科院專家王慶祥、偽滿皇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文峰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

  部分國寶被溥儀換饅頭保命

  溥儀帶走的那些國寶,既是溥儀的最愛,也是溥儀用來保命的本錢。王慶祥說:“由於偽滿貨幣已失去流通價值,溥儀一行在通化大栗子溝沒有吃的,就拿這些價值連城的字畫、古董和當地農民換饅頭吃,換生活用品,讓大量的珍寶流失民間。後來浮出水面的《神駿圖》、《蓮舟新月圖》都是在大栗子溝流失的,而其中的大多數幾乎找不回來了。”

  不被看好的線裝古籍得以保存

  據王慶祥介紹,也有一部分不被看好而沒人要的東西,主要是線裝古籍一類,得以度過十幾天的“空白期”而留存到國民黨進入長春時。他們接收了13箱宋版書,並交給了國立長春大學圖書館,現在存於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其余珍貴古書也有一部分通過回收,得以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處。

  部分國寶留在前蘇聯

  溥儀曾在前蘇聯關押的5年時間裡,3次給斯大林寫信,4次向前蘇聯政府請求,並捐獻珍寶首飾,以“幫助蘇聯恢復國民經濟”的理由要求留居前蘇聯,逃避懲罰。

  此外,溥儀隨身攜帶的兩箱珍寶,有大小幾百件名貴寶物,在前蘇聯的哈巴羅夫斯克被沒收了,其中包括:重量分別為218克和596克的金盤;用重量為34克拉的174顆鑽石和兩顆紅寶石裝飾制成的23K金昆蟲型懷表;鑲有石榴石和表的23K金首飾盒、紅珊瑚手镯、純金項鏈、純金發針、珍珠飾品、青金石雕像等。

  1950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先後訪蘇,談判時涉及此事,要求蘇方把扣留的兩箱珍寶歸還給中國。1950年8月1日,溥儀被引渡回國。根據中蘇有關協議,蘇方向中國政府移交了溥儀的兩箱珍寶,但他們還是把其中一些如金劍刀等非常寶貴的東西留下了,保存在前蘇聯國家特別檔案館。然而,因為前蘇聯有關人員不識貨,也有一些寶貴的字畫並未留下,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兩箱珍寶中的一件,最後有幸回到祖國!

  另外,溥儀在前蘇聯期間還私自處理過一些國寶,現在很難找到了。

  溥儀改造期間捐獻大量國寶

  溥儀在撫順關押期間,將468件清代中晚期宮廷舊藏捐獻給國家。這些珍寶小巧玲珑、質優工細,有18世紀外商進貢的精致懷表,有國內名匠精制的各類珍玩,以飾物、戒指、項鏈、耳環等首飾為主,其中有金镂絲嵌珠手镯、金鑲鑽石戒指、碧玺十八子手串等。拿一只設計巧妙的金戒指來說,在不足一厘米的戒面上竟能做出一個算盤來,與實用算盤無異,分為上下兩組,上組每根柱上兩粒算珠,下組每根柱上5粒算珠,共13根柱、91粒算珠。在每個小如菜籽的金算珠上打眼又穿在柱上,還可以上下自由撥動,玲珑剔透,充分反映了當時我國高超的工藝水平。這些原清宮珍寶後來又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黨和政府征集回收大量國寶

  據王文峰介紹,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溥儀盜運出並散失的手卷、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征集回收。東北文化部派出工作組進駐長春。他們對當年參與搶奪小白樓書畫國寶的禁衛軍進行深入調查,並從長春的古玩市場了解到大量珍貴情報。 1952年,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叫做長春偽宮文物清理小組。隨著文物征集和清理工作的開展,大量稀世珍寶,如北宋的《寫生蛱蝶圖》、南宋楊無咎的《雪梅圖》,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宋人的《長江萬裡圖》,元代倪瓒的《獅子林圖》等漸漸浮出水面。

  據不完全統計,現已征集到並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等各地博物館的書法100多件、名畫400多件。這也多少彌補了大量國寶慘遭浩劫的遺憾。

  國寶被毀細節

  在小白樓慘遭毀壞的珍貴書畫裡,有很大一部分是禁衛軍所為。這些國寶被毀壞的過程,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當時,偽滿皇宮禁衛軍中有一個叫金香惠的班長,在溥儀逃離後,從小白樓中搶出了30多幅書畫珍品。他將其中的一部分書畫存在一位同鄉家中,他自己則帶著十幾件更為珍貴的書畫返回了老家遼寧蓋縣。

  解放初期,金香惠離家外出工作,便將這批書畫交給妻子,囑咐她一定要妥善收藏。但是,政治風雲的變化是他無法預料的。此時,他的家鄉蓋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金香惠出身地主家庭,他的妻子也是地主的女兒,正是“土改”的對象。由於不了解這次運動,金妻只是感到恐懼,她一想到丈夫從偽滿皇宮中帶回的書畫,更是惶惶不可終日。書畫是珍貴的文物,可是一旦被人發現,必然加重她的罪行。於是,她竟然將這些書畫當成木柴,一卷一卷投入灶坑中。稀世國寶頃刻之間化為灰燼。

  還有一個叫王學安的禁衛軍,他將搶出的一批唐宋時期的法書名畫帶回家鄉後,采取了極端的方法予以“保護”,對國寶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他將這批國寶匆匆地埋入地下。當形勢好轉之後,他將這批國寶從地下挖出來時,國寶已經面目全非。

  由於地下潮濕,在沒有采取穩妥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書畫的腐蝕現象十分嚴重。紙本書畫侵蝕稍輕的還可以重新進行修復裝裱,大體上還能顯露出幾分原作的風格,但是絹本的書畫均已斷裂脫裱,色彩盡褪,濕成一團,再也無法修復和挽救了。

  這批因被埋入地下而毀損的字畫包括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張好好詩》,宋徽宗趙佶以瘦金書親自為其題簽,還有唐明皇李隆基頒賜給毛應佺的《血獄诏》一卷以及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書法等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