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房架周圍用磚砌牆 梁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

古建築房架周圍用磚砌牆 梁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

日期:2016/12/15 1:28: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郭沫若在北京曾有不同住所,其晚年故居位於西城前海西街18號,1963—1978年在此居住。擁有很大的前庭院,由民國時期著名的中藥世家樂氏達仁堂建於20世紀20年代。1949年後曾用作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駐地。山上樹木很繁茂。住宅部分居於北側,分為兩進。由垂花門進入前院,院落很寬闊,北為正房五間,中央三間為客廳,東稍間帶耳房。

    各房彼此以游廊串連。院內種有磚雕牡丹、海棠和銀杏。景色清幽,最北為一排九間後照房,是當年郭沫若夫婦研習書法的場所。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

    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臥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通。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

    房架子檩、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梁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缤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古建磚瓦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

    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栀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到底是北京人的地方性格決定了四合院的格局,還是四合院的格局影響了北京人的地方性格?這個問題很難有明確的答案。我們只能說只有穩重大度的北京人才造得出這樣氣度從容的北京四合院。四面圍合的內院形成了一個自我平衡的小環境,按老北京的話說,是含有“內氣”,既隔絕了街上塵囂,有保證內部通風流暢。厚重的院牆和房牆具有很強的保溫和隔熱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環節了冬天的嚴寒和夏天的酷熱。

    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貴在其敞。合便於保存自我的天;敞則更容易觀賞廣闊的空間,視野更大,無坐井觀天之弊。這樣的居住條件,似乎也影響到居住者的素養氣質。一方面是不干擾別人,自然也不願別人干擾。除夕之夜,各家宅門打開,以求納福迎祥。元宵節的時候,屋檐廊下,都會掛上漂亮的花燈。春天北京經常刮風沙,沒有江南那樣的柔風細雨。人們用一種似紗非紗的“冷布”糊上窗戶,又透氣又敞亮。隔扇門上掛上古建築材料竹簾,隔著簾子能朦胧看到院中的樹木光影。為了降溫,可以在屋裡房一個木桶或者瓦盆裡面擱上一大塊冰廠運來的天然冰塊。幾腿罩由兩根橫檻(上檻、中檻)和兩根抱框組成,兩橫檻之間是橫陂,分為五當或七當。空當內安裝棂條花格橫陂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