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復保護古建築最根本的是要保護

古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復保護古建築最根本的是要保護

日期:2016/12/15 1:17: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已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浙江占176處,數量居全國第三。作為全國第一個在全省范圍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省份,浙江近4年來投入30多億元資金,先後啟動172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868個歷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護利用項目。3000余幢古建築、212公裡古道得以修復,32萬多平方米與古村落風貌沖突的違法建築物被拆除。 

    6月初在台州市黃巖區舉行的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上,如何在再現古村落文化內涵、合理利用古村落資源、建立科學保護長效機制等方面補齊“短板”,讓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的“浙派韻味”悠遠流長,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因村制宜、彰顯特色,力戒“雷同性危機” 

    “村裡人自己動手修的路,就用附近找來的石料,看來看去,還是這樣的石板路最有味道。”黃巖嶼頭鄉沙灘村村民黃金虎口中所說的這條路,是條兩米來寬、一眼能望到頭的巷道,用了三種不同的石料:中間是長條形的石板,兩旁鋪上從老房子拆下來的青磚,最邊上用了從村口溪裡撿來的鵝卵石。 

    古樟樹圍繞、柔極溪環抱的沙灘村,不僅保留著有800多年歷史的太尉殿、獨特的屋頂開“天眼”采光老房子,還把從前的舊糧倉、獸醫站等改造為民宿、酒坊,曾經又髒又臭的豬欄“變身”簡潔雅致的茶室,廢棄的喂豬石槽裝點上鮮花也成了古村一景。 

    村黨支部書記黃官森感歎,專家給沙灘村指點的路子很有道理:“鄉村美不美,不在新房蓋了多少,而在村子有沒有特色。” 

    黃巖區引進同濟大學團隊,為歷史文化村落的鄉土化設計、歷史文化價值挖掘提供規劃指導。近3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教授幾乎每個月都要來沙灘村待上一段日子。他背一個環保布袋、拿根樹枝不時在地上指指畫畫的形象,村裡人都熟悉得很。 

    在專家指導下,沙灘村按原建築輪廓,修復已破敗的院落,拆掉違章搭建,余下的瓦片、磚塊則拿來鋪路,盡可能保留原汁原味,並復原了歷史上的“柔川書院”和戲台。“講不盡的好處,這三年變化大。”村民黃秀琴自豪地說。 

    和沙灘村一樣,浙江各地的歷史文化村落,按照古建築保有相對集中、自然生態優美、民俗風情獨特等幾大類,分別制定個性化的保護與維修方案,因村制宜編制保護利用規劃。 

    像建德市大慈巖鎮新葉古村落群,構築三層保護體系,核心保護區包括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築、河流水系、街巷布局,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則保證村落整體協調。玉環縣坎門街道東沙村圍繞漁區民俗文化,古建築、古村道及民俗文化整體保護、“海”味濃郁。 

    “時機不到,寧可擱置。”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鄭衛表示,為了古村落保護“精一點”、“細一點”,從規劃開始就不妨“慢一點”。如果只是隨意拼湊、或是用“萬金油”式的村落規劃“以不變應萬變”,終將導致“千村一面”的後果。 

    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風貌恢復中,力戒“雷同性危機”,是不少專家學者共同的呼吁。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易認為,新農村發展帶來村落本身的城鎮化傾向,很容易把城鎮型的規劃布局與建築形式當作發展“模板”,盲目貪大求洋。不應簡單地把城鎮規劃挪過來套用到歷史文化村落規劃上,避免大拆大建帶來的“建設性破壞”。 

    活態傳承、活態再生,避免“空殼化”發展 

    結著青苔的鵝卵石路面、雕刻精美的店鋪門面,手工藝店鋪、傳統小吃店、土特產店一家挨一家。歷經繁盛與沉寂起伏的潮濟老街,如今又人氣興旺起來。 

    黃巖北洋鎮潮濟村從2013年開始啟動保護改造,重現歷史上河埠商貿重鎮的街巷格局。潮濟老街重新開街後,村民黃大興沒事了總喜歡來這裡逛一逛,有時還會給遇到的外地游客講講老街故事。“走在街上,老家的味道還在,小時候的記憶還在。” 

    修舊如舊的潮濟老街,並沒有像一些地方采取全部外遷原住民、造“假古董”景點的做法。不少幾十年前就在這裡開店的老手藝人,重新被請了回來。做烏米飯、彈棉花、棕繃床、刻字等如今難得一見的“老底子”傳統技藝,在這裡重煥生氣。 

    如何通過保護利用,讓歷史文化村落活態再生、讓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許多像潮濟這樣的古村,正在探尋自己的答案。 

    “古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復、保護古建築,最根本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再造融通歷史和當下的活態鄉村生活。”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邵清說,缺乏活態鄉村生活的古村落,長遠來看保護難以持續下去。 

    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黃滋認為,古村落的活態保護,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整體保護方式,“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產生活方式,傳統村落就失去了靈魂。” 

    “不能讓歷史文化村落只留下一個‘空殼’。”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村落的魂,在保護有形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重視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為了避免走入“貧窮落後留不住村民,商業開發容不下村民”的怪圈,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更應看見“人”這個因素。 

    富陽市洞橋鎮文村村的新農居項目,既要與當地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和諧共處,又要考慮其中村民的生活便利。負責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從規劃到方案落地整整花了3年,光是民居樣式就設計了8種,一個屋檐、一面夯土牆的做法都事先挨家挨戶征詢村民意見。 

    保護改造潮濟老街時,哪一家老店該怎麼修復,哪一條小巷該怎麼改造,都要找村裡的老人征求意見。當地主政者認同這個觀點:“費盡心力保存下來的古村落、古建築、古文化,不只是給游客准備的,更應是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准備的。如何取捨和平衡,遠不是景點前按下快門那麼簡單,需要及時了解村民意願,實時跟進調整規劃。” 

    據統計,經省農辦等部門確認,目前浙江已有1237個歷史文化村落進入數據庫。今年,浙江將繼續對歷史文化村落作基礎普查,加快健全省、市、縣三級名錄保護機制,在活態的環境裡傳承歷史,在開發的過程中加強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