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與技術挖掘與傳承徽派建築典型特點的可再生能源建築技術運用
日期:2016/12/15 1:35: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壽縣古城牆和鳳陽明中都皇故城,近日正式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古城已正式列入中國明清青瓦城牆聯合申遺名單。既擁有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也具備防水防洪功能,是具有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壽縣古城牆現已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次保護維修,保存狀況良好。是歷史上安徽極其罕見的屬於國家財力投資、國家設計標准的國家行為的產物,現存的鼓樓台基、皇城午門台基、西華門台基和一段1100多米長的城牆,是明中都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有大量的遺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修繕項目,普遍向普通青瓦建築施工企業投標,然後這些企業就找民間懂古建築的人分包,他們經常會壓低工錢,不懂還挑毛病,又經常拖欠工錢。在大木作方面已經沒幾個人學了。”莊海濱說,閩南古建築營造的木雕、石雕等技藝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傳承危機。因為產權復雜和居住者資金實力不夠,無力修繕。莊海濱認為,地方政府可以提出具體一些的保護法規,按照不同級別的保護目標、不同等級地補助扶持古民居修繕項目。去年他去海口參加全國各地古建築匠人培訓學習,北京市古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馬炳堅教授所說的“中國必須有中國人自己建築特色的房子”讓他印象深刻。後來馬炳堅來泉州考察,也感歎:“泉州的古建築在全國范圍來看都很有特色,也很多,應該加大保護力度。”
徽州傳統聚落改造與技術挖掘與傳承;徽派建築典型特點的可再生能源建築技術運用。項目總投資約8000萬元,其中國家撥款2567萬元,分4年實施,到2015年完成。在這個領域,他已經做了26年。近日,導報記者在泉州塗門街關帝廟的附屬建築修繕工地上采訪了他。談話中,說起古建築營造修繕行業,他對已入選世界非遺的閩南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傳承深感擔憂。即古建築營造中的“大木作”;17歲時,他的雙手斧砍削技術已經很純熟了;20歲的時候,就獨自承接了一個修繕項目,當年賺了一萬元。他天天晚上望著正在修繕的天棚冥思苦想,有幾次半夢半醒中,居然把一些白天沒琢磨出來的古建築結構問題,突然弄明白了。
已有五省聯合申報六座明清青瓦古城牆。“通過對安徽明清古城牆的保存狀況分析,壽縣古城牆和鳳陽明中都皇古城,在建築體量、建築標准、保存狀況及對後世的影響有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化、科研價值,符合申遺的標准和要求,所以安徽正式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中國科技大學、同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八家單位聯合向國家科技部成功申報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徽派古建築群落保護利用和傳承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並確定徽州區西溪南村為示范點,開展徽派古建築群落保護利用和傳承關鍵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