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古建築 命運多不同
日期:2016/12/15 1:22: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新鄉歷史悠久,祖宗留下了許多好東西,不必說那些出土文物,單是那些過百年屹立而不倒的古建築就會令人贊歎。不說大家熟悉的潞王陵、比干廟和陳橋兵變遺址,單單說一些讀者並不熟悉的古建築,它們的命運就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同。
歷經275年風雨的普通民居鋼钗樓仍然矗立不倒
如果說民間有一座房子,始建於雍正11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距離現在已經275年了,誰都會感到奇怪:這是一座什麼樣的房子呢?為何歷經275年的風風雨雨而不倒?12月4日上午,記者趕赴輝縣市拍石頭鄉富莊村,來看這座讓人驚歎的古建築。
其實,富莊村距離輝縣市市區並不遠,過了愚公洞不到1000米,向東有一個陡彎,順著道路一直走下去就到了。富莊村後面有山,前面有水,房屋沿山勢而建,曲曲折折,高低錯落,盡是青石為牆,顯得樸實。
記者走進了一座打掃得很干淨的院落,那座古建築就在這個院落裡。它的名字還是記者後來從主人買賣它的協議上看到的,名叫鋼钗樓。
從外面看,鋼钗樓呈南北走向,位於院落的東側,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東屋。鋼钗樓是3層建築,一樓的牆體全部是青石,二樓和三樓的牆體為泥磚。記者用步伐粗略丈量了一下,這座古建築長約8.2米,寬約3米,目測高度約10米。
在這座鋼钗樓的每個牆角處,從二樓到三樓均有4個扒角石。這些扒角石明顯比磚長,顏色也明顯不同。院落的主人任多傑告訴記者,從現在推算來看,當時修建這座鋼钗樓的時候由於沒有水泥和鋼筋,就采用扒角石來加固牆體。
在這座鋼钗樓一樓的門上面,有一塊長約1.3米、寬約0.5米的青石,上面刻著4個大字“寶樹亢宗”,其中的“寶樹”兩個字為繁體字。這4個字的左側,豎刻了一列小字,經仔細辨認,是“雍正拾壹年孟春吉日立”。同行的輝縣市文化名人萬洪志告訴記者,雍正元年為1723年,雍正11年即為1733年,距今有275年的歷史了。
任多傑打開了房門,記者一行進得門去。住慣了現代的房屋,記者等人明顯感覺房屋空間顯得狹小。此房為雙梁結構,也就是普通房子一個房梁的地方,安置了兩根木頭房梁。一樓的樓頂均為木質結構,可以明顯看到有些椽已經被蛀蟲腐蝕。
在一樓的東南角,配套放置了一個木質梯子。記者順著梯子上二樓,發現在二樓的入口處有一個樓梯口的蓋,這是現代建築很少見的。推開蓋子上了二樓,二樓空蕩蕩的。與一樓不同的是,這裡竟然是三梁結構,也就是在普通房子放置一根房梁的地方放置了3根木頭房梁,中間的一根房梁下面用一根木頭頂著。而椽看上去黑乎乎的。
順著梯子來到了三樓,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這座樓的一樓、二樓均為3間結構,而三樓卻是一間結構,位於最北側,南面兩間是平台。這間房屋的面積並不大,牆體是“外熟裡生”結構,也就是牆的外層是燒熟的青磚,內側糊的是摻有草的泥,摻草的目的是增加泥之間的拉力。在北側的泥牆上,有一列字“光緒拾捌年二月廿五日修”。按照推算,光緒拾捌年應是1892年,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房子的歷史悠久。萬洪志說,即使維修,也只是內壁的修修補補,對建築主體沒有傷筋動骨。
任多傑告訴記者,這個院落是他父親於1974年花了1200元錢買下來的,當時的主人要遷移就把院落賣了,而這個院落也是他從大隊(即現在的村委會)打土豪分到的。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張紙,上面原來是這個院落買賣的協議和當時的輝縣革命委員會對買賣認可的證明。協議對當時買賣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輝縣革命委員會加蓋了公章。從這份協議上也可以看到,這座古建築名叫鋼钗樓。
對於這座歷經275年風吹雨打而仍然“健在”的鋼钗樓,任多傑分析,鋼钗樓的一樓牆體全部采用青石以及二梁、三梁的結構,應該是它至今仍然矗立的原因。從目前的態勢來看,還能經受100年的考驗。
處在深山裡面的鋼钗樓,遠離了塵世的騷擾,沒有了紅衛兵的破“四舊”,沒有了城市拆遷的威脅,沒有了高樓大廈的對比,才能得以保存至今。雖然世人很少識得它的面目,對它來說,既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