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保單位經修復 變身一家有歷史感的快捷酒店
日期:2016/12/14 11:49: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浙江省文物局在今天的文化遺產日活動上,首次公布18項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比如杭州富義倉、寧波海曙督學行署、溫州夏鼐故居等等。這些在城市發展中慢慢落伍的老建築,如何保留時代印記又激活它們的使用價值,在新時代裡活出新生命?
我們要說的主角就是這樣的例子,它是省級文保單位,名為“清泰第二旅館”,是杭州最早建立的商業性旅館之一,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曾下榻於此。後來搬遷至仁和路22號(就在地鐵龍翔橋站附近),現有建築建於1933年,許多文化界著名人士來杭都曾在這裡居住。
這家旅館還有一個老杭州熟悉的名字——“群英飯店”,曾經空置多年,如今已變成一家大眾消費的漢庭快捷酒店。它如何在文物保護和滿足現代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間達到平衡,在改造過程中曾經歷了怎樣的激烈爭論?它的新生,或許可以給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多元化的思路。
喜歡民國范的老住客
覺得這裡就如橄榄,越品越有味
走過路過杭州仁和路22號,很多人不會注意到這間門面不是很大、並且還搭著腳手架正在做外牆維護的漢庭酒店。這裡,是這樣的庭院深深,內有乾坤。
大堂裡深紅色的主色調充滿懷舊感,服務員隨手遞上一本名為《相約群英飯店》的小冊子,馬上覺得房價還包含了文化和歷史。
四進庭院,兩層小樓,深紅色的木柱子,黑瓦黃牆,好像走進一個“民國”景點。就像鐘愛酒店的老客,來自金華白龍橋的曹樹琦女士說的,在這裡慢慢走樓梯的過程,聽著地毯底下年久的木樓板“嘎吱嘎吱”的聲音,都是欣賞歷史的感覺,“有時下小雨,打開窗戶,也會想想當年大師們住這裡時,是不是也遇到過下雨天,曾寫下什麼。”她有個比方挺有意思,“這家酒店就像是橄榄,越品越有余味。”
項目投資方之一——浙江同人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徐總,當年全程參與了省級文保單位和快捷酒店相融合的過程。
這個過程,並不順利——“我們是2007年接手這個省文保的房子的,在這之前很久沒有人住過了,產權單位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維護。我們從開始審批,就找到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陳易老師,為了保護文物,反復修改設計稿,反復報批,多少稿都不知道了。”
找專業的文物維修隊伍進行保護性維修,更換每根腐爛的木頭時,必須和老木頭的材質保持一致,“修復整個房子用了整整3年時間,花了2000多萬元,如果把房子原地推翻重建,這錢能造出好幾個一樣的院子。”
為老房子添個衛生間
差點成了改造的“死結”
如何維修?不僅要符合省文保單位修舊如舊的原則,也要符合現代酒店開門迎客的需求。
接手這個難題的,是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易。
“原來整幢房子只有公共衛生間,但是現代酒店每間房子都要有衛生間。”徐總帶著錢報記者去了一樓,房間的衛生間抬高了20厘米左右,“整個高度,就是用來通污水管的。”
但二樓問題更復雜,“磚木結構的房子,二樓不可能用水泥抬高20厘米,整個樓板都要塌掉了;一個不小心水灑出來就漏水到樓下,或者是地板會加速腐爛。”一次次商量,一次次推翻,這幾乎成了一個死結。
“最終,我們決定使用整體式衛生間。”酒店二樓的衛生間粗看並無特殊,但敲敲門板和地面,聽著像是塑料材質,“這是定制的整體衛生間,連帶沐浴、馬桶、洗臉台都在裡邊,非常輕,也防水,和高鐵上的衛生間有點像。”
陳易告訴記者,這樣的衛生間對房間的傷害最小,就是地上通一個洞走水管就行,如果不需要衛生間了,可以整體搬出去,對牆面也不會有任何損傷。
“能把社會上一些已經很成熟的技術,運用到文物的修復和保護中,對於文保來說,就是技術創新了。”陳易說。
不過對於經營者而言,偶然也會引來住客的質疑——“有人會質疑我們太節約裝修成本,其實為了盡量不破壞文物。”徐總說。
文物保護與現代生活相融
在這裡比比皆是
其實正如陳易所說,清泰第二旅館的維修並不存在技術難題,需要解決的是設計理念的問題。使用這樣的老旅館,也是一種保護,“時不時給房子通通風,打掃一下,都是在使用中保護老房子。”陳易還說,對於群英飯店這類近代建築,延續其原有的功能是較合理的利用,而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同時,也要滿足公眾一些起碼的使用要求。
●在清泰第二旅館的修復中,運用智慧和技術,讓文保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細節還有很多——
比如一個經濟型酒店全用中央空調,絕對不是個經濟的選擇,“如果每個窗口都掛上外機,整個老建築的風貌太受影響了。”陳易很有經驗。
比如第一進房子的天井上,加裝了一個玻璃頂棚,“頂棚可以遮太陽、擋風雨,最大限度地保護二樓走廊裡的鑄鐵柵欄和木樓板、欄桿。”陳易說,雖然和設計圖相比,偽裝成大樹的支架還不夠美觀,但對於酒店而言,有了頂棚,第一進小院子就成了一個采光很棒的酒店中廳,擺上桌子聊聊天、下下棋,甚至和同事做企劃方案也毫無壓力。
●也有很多細節,是現代讓位於文保——
比如一樓有一塊水磨石的地面,幾乎已經坍塌下來了,但是這塊地面不能換,“因為水磨石地面,體現著民國時期酒店內部裝修的典型款式。”陳易說。
一樓有不少房間是有兩層門的,外層是老底子對開門,上面是镂空的玻璃,還有銅做的門環,但裡面是新做的白色木門,可以裝門禁、貓眼,保護住客隱私。
陳易也有遺憾:“這次維保還是受到了一些限制,比如旅館的地平還是民國時的,但是周邊房屋經過各種新建,地平已經高了,這裡慢慢就會變成一個低窪地,比較潮濕。”
陳易說,曾經空關的旅館,如今改造成能居住的快捷酒店,已經是一種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進步,如何讓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更加同步,這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福利】
五間房,邀請五位讀者尋找文化遺產的痕跡
這次,業主單位漢庭酒店拿出五間房,邀請想和房子的歷史“神交”的讀者住一晚,拍下各種照片,可以是老房子的細節,或是現代酒店和老旅社融合巧妙的部分,把照片發給我們,我們將選出3位參與者,有文博小禮物哦。
參與方式:刷二維碼粉微信“走吧”,在對話框內回復如下內容:文化遺產日+姓名+聯系方式(手機號碼)+報名理由(可以是你和這家旅館的關系,也可以是你對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想法)。
報名時間:即日起——14日中午12點。
備注:贈送房間需提前預約,周五、周六不能使用。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