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灰瓦青磚石板路,寧靜樸拙婺源城

灰瓦青磚石板路,寧靜樸拙婺源城

日期:2016/12/15 1:22: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幾年前去過周莊,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光,可是周莊作為成熟的旅游景點,開發痕跡非常嚴重,處處都在賣北京烤鴨!朋友說,真正的江南風光只有徽南保存得最完整。在看過黃山腳下的宏村之後,我對這種徽南民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繼續南下,來到了有中國最美農村之稱的江西婺源。
婺源,東連浙江衢州、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是皖、浙、贛三省的交通要地,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婺源古屬吳中楚尾,正式建制於唐開元年間,隸屬安徽省,文革後並入江西,因而當地建築文化風俗還和皖南類似。婺源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被譽為“江南曲阜”和“書鄉”。一方鄉土養一方人,百代文氣造傳世名流,著名理學大師朱熹、鐵路之父詹天佑都出於此。最為難得的是,婺源開發痕跡不是那麼嚴重,相對保存了原有風貌,還原給游客一個完整的徽南風光。
帶著對婺源的憧憬,我一時沖動,開始了一個人的旅游。從景德鎮搭乘中巴直達紫陽鎮,就是婺源縣的中心。汽車晃悠了將近三個小時,總算把我們運到終點。一路上的顛簸已經把我最初一個人好好游覽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我開始有些害怕,有點懷疑自己的動機。可是後天晚上的火車票已經訂好,沒有辦法,只好繼續了。
景點分散,是婺源旅游的一大特點,為了一個景點,你可能會搭上半天的汽車,而且這裡大多是土石子路,顛簸的相當厲害,必須有經驗的司機才能順利到達。婺源旅游分為北線和東線,北線景點相對開發少,自然風光很獨特,但是路面很差、交通不便,東線相對要好很多,只是開發痕跡也相對嚴重一些。我決定先游北線,再繞道東線。
從紫陽鎮搭乘中巴到思口,再從思口搭摩的能夠直達思溪,思溪就是我的第一站。思溪建於南宋慶元年間,村內古建多建於明末清初時期,旺時達七十余幢,現保存完好的也有三十余幢,87年曾在此拍攝過電視劇《聊齋》,經過長長的通濟橋(據說這橋有200多年歷史,一次都沒有翻修過),我進了村,村子裡面非常安靜,偶爾能聽到雞叫聲和狗叫聲,剛剛下過雨的天氣有些潮濕悶熱,我沿著濕漉漉的青石板路往裡走。思溪保存最完整的當屬“敬序堂”,敬序堂建於清雍正年間,房屋由庭院、正廳、後堂、花廳、廚房、花園等組成,占地面積一畝多,客館的建築雕刻精細完美,廳內為長方形藻頂,古色古香,電視劇《聊齋》就是在此拍攝,後堂中央端端正正掛上一塊匾,記錄了這一榮耀。還有就是由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分別镌雕在十二扇門中間,讓人歎為觀止。思溪的總體感覺一般,村子規劃建設不是很好,顯得有些骯髒凌亂,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建築,反而是那些賦閒在家的村民。走進很多古宅都能看見村民不是懶洋洋躺在籐椅上面閒聊,就是圍坐在電視機旁看動畫片,我吃驚的問其中一個人,為什麼不出去干活?“哪有事情做啊!種地每年只有一次收成,現在是農閒時候,外面打工又不好掙錢,只有這樣躺在家裡了!”那人若無其事的說。我不禁想起以前旅游去過的很多地方,當地人都是在想法設法生財,像這樣等著天上掉錢的似乎還真沒有,這也許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離開思溪,我搭乘摩的到了清華鎮,此時已是傍晚六點鐘了,司機幫我找了一家旅社:華隆酒樓,條件一般,但是老板的女兒非常熱情,看我一個人,晚上還特意陪我到清華老街上轉了轉,請我喝了一杯冰牛奶。老板的女兒給我講了很多他們的生活,如果沒有繼續念書,大多都去了附近的大城市,如杭州、義烏什麼的打工,還講了當地很多人都玩一種從香港引進的***(一種賭博游戲),最後傾家蕩產,使我了解了一些農村基本現狀。晚上我早早睡下了,因為第一次一個人出來玩,非常害怕,我開了一夜的燈,盡管如此,還是惡夢連連。
第二天清晨,六點鐘,我准時起床,今天的任務艱巨,我要玩完北線的所有景點,第一站,當然就是清華街頭著名的彩虹橋了,我拿好相機出發了。清華鎮位於婺源縣北部的五峰尖北麓,折源水古坦水的匯合處,以清溪萦繞,華照增輝為名。這裡三面臨水,是古時候的戰略要地,也是婺源縣有名的鎮子。清華鎮著名景點當屬彩虹橋,我從鄉間小道穿過。那是一條悠遠的鄉間石板道,因小溪而蜿蜒。小木橋的盡頭,是古老的村落。溪埠的村姑,舉著棒槌,叭叭的洗著衣裳。清涼見底的碧水,倒映著垂楊柳,一切都是那麼恬淡、閒適,令人悠然神往。走著走著,眼前豁然開朗,平靜的湖面微波蕩漾,一座木質長橋立於水面,這就是享有中國最美的廊橋之稱的彩虹橋。彩虹橋有著悠久的歷史,建於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全長140米,設計科學、美觀大方。相傳在古代,橋上游四十米的地方,建有一座木板橋,一年當中好幾次被洪水沖毀,給過往的行人、勞作的村裡人帶來很大的不便。清華村一位出家的和尚很想為全村人建座永久性的橋。和尚雲游四海,用三年多的時間化緣,籌集到一筆巨款。然後請了一位水利、橋梁工程專家負責設計、建造、施工,歷時四年多完成。在將要竣工,封蓋最後幾片青瓦時,西邊的山背上出現了一道靓麗的彩虹,夕陽透過雲層,倒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所有的人都認為叫彩虹橋最合適,於是這個好聽的名字就叫到了今天。站在彩虹橋上,往上游眺望,有五座連綿的山峰,形似筆架,稱為筆架山。山腳就是碧波蕩漾的文彭小西湖。相傳明嘉靖年間,吳派篆刻祖師文彭,應他的學生徽派篆刻的師祖何震之邀,乘竹筏逆流而上,見這一天碧波潋滟,風光旖旎,蜿蜒的古驿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邊的廟宇、古橋、河道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文彭情不自禁地贊歎:“此乃小西湖!”欣然在臨水的臥牛石背上寫下“小西湖”三個篆體大字,巖石組成的水牛臥就在水邊靜靜地品味山光水色,溪埠邊兩顆水楊柳在四百多年的生長過程中,逐漸長成合抱的姿態,一棵體態豐滿,婀娜多姿,另一棵高大挺拔,被當地人形象的稱為鴛鴦樹或夫妻樹,水中的倒影更加顯得恩恩愛愛。往彩虹橋下游看,那流水嘩嘩響的地方,就是人工建造的石碣,石碣具有抬高水位、保護河床、繁衍魚蝦等作用,看到這裡,不能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一座小小的橋、一個石碣,都有這麼大的功用。彩虹橋的旁邊還有一座小橋——登雲橋,被譽為彩虹橋的姐妹橋。登雲橋建於南宋,是座石拱橋,上面有護欄。從地理位置看,過了石拱橋,就上了彩虹橋,也就登上了吉祥、美麗的彩雲,顧名思義,平步青雲,叫登雲橋。過去清華北鄉一帶,飽讀詩書進京趕考的讀書人,告假回鄉進京赴任的仕宦,出外做生意的徽商,臨出發之前,都要到登雲橋上走一走,以期高中榜首,平步青雲,生意紅火興隆。鄉間的廊橋,並不那麼壯觀,有的是古樸,橋面是木質的本色,橋的兩頭是參天古木,有古樟、香楓、紅豆杉。橋上的斷壁殘垣,在古木的掩映下更顯得滄桑、古樸、久遠,仿佛讓人走進了“古道、西風、瘦馬”的那種意境,令人回味深長。
在彩虹橋上,我遇到了兩個廣東的旅友,大家商量一起包車去理坑,我也結束了一個人孤獨的旅程。去理坑的路非常難走,一路碎石子,汽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不過路邊的風景倒是很美。綠油油的田地,高低錯落的徽派老房子,背後便是起伏連綿的山脈,偶爾還能看到老牛在清澈的溪水裡喝水,司機說要不是前一陣干旱,水還會更多。我們就這樣被顛進了村子。理坑嵌於錦峰秀嶺之中,蒼松翠竹與青瓦粉牆互襯倩影,古道石梁與湍湍流水相映生輝。剛剛買好門票,就被一個村民叫住,她熱情的拉住我們,說是叫侄女做導游講解,想想這麼大的村子如果沒有導游,也許還會走暈;再加上小姑娘模樣俊俏,何樂而不為呢!我們跟著這個剛上初中的小導游進了村,一進村,立刻來了感覺,青石板路,青石板橋,蜿蜒的溪水,古老的房屋,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小導游介紹,理坑建於南宋初年,是典型的宦官名村,沿清溪構築的明清府第有工部尚書余懋學“尚書第”、吏部尚書余懋衡“天宮上卿第”等等。該村90%村民姓余,因崇尚理學,把村名變為理坑,村民多重視讀書做官,因而有司馬第、雲溪別墅等府邸。府邸非常講究,做官經商讀書人的房屋設置均不一樣,頗為講究。小導游告訴我們,光是這踏入正廳的門檻就大有文章。商人因為地位低下,大多沒有門檻,而官宦之人則依官位大小鋪設高低不同的門檻,相比而言,讀書人就沒那麼講究,房屋設置也比較簡單,我想這大概也是為顯示他們的清高和與眾不同吧。不過徽派建築獨特的雕刻卻是完全一致。磚雕石雕木雕,從黃山腳下的宏村,到思溪,再到這裡,幾乎家家戶戶房屋橫梁、大門上都雕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八仙過海、琴棋書畫、各種花朵……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缭亂,最有意思的是利用字的諧音,組成一個個成語,過耳不忘。大多數雕刻保存非常完整,但是也有一些被破壞掉。小導游告訴我們,文革破除四舊,把很多“迷信”雕刻鏟除了,不過一些房子的主人很聰明,他們用水泥糊在花紋外面,完整的保留下來這些精華,也讓我們大飽眼福。房子的天井很有特色,徽派建築的一大特點就是采光不靠窗子,靠天井。所有房屋上面都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晴天時候陽光直射,光照很好。天井下面的青石板之間有很大縫隙,陰雨天,雨水能夠直接滲入地下,或者在石板上放上盆,稱為聚寶盆。古人認為,雨是上天所賜,是神水,因而要好好保存。房內設置大同小異,正房、偏房、少爺房、小姐房。我們參觀了一個繡樓,導游說這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公子們要先經過父母的第一道篩選,這一關主要是篩選家庭出身門第之類,父母關過了,才是小姐關,小姐這一關主要就是相貌了,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感覺”,這第一眼還是很重要的。導游介紹,差不多會有20多個公子站在繡樓下等待小姐的垂青。“哇!這麼幸福!我們怎麼沒那麼多小姐可以挑!”同行的男士們撇撇嘴,古代小姐好福氣!“可是她們每天的日子就是躲在閨房裡面繡花啊!哪有男人幸福,能夠在外面做事情!”導游立刻反駁道。看來導游年齡不大,倒還是個女權主義者呢!繡樓上面有一溜長椅子,叫美人榻,所有女孩子坐上去會變成美人,也能找到好婆家,一聽這話,我連忙坐了坐,靠了靠。
跟著聰明漂亮的小導游轉了兩個多小時,理坑參觀的差不多了,我們正打算離開,村口遇到的那個女人滿面笑容的出現了,來來,上我家來吃午飯吧,有荷包紅鯉魚哦!小導游也在旁邊說,姑姑的鯉魚是全村燒的最有特色的!我和朋友面面相觑,看來這小半天的導游並不是免費的啊,也罷,烈日當頭,肚子咕咕叫,就在這裡吃吧,算是對漂亮小姑娘的回報。
吃過午飯,我們包了一輛車,開始下午的篁村、浙源之行。依舊是顛簸的山路,汽車晃悠了半個多小時,彎到一條狹窄的小路停了下來。前面出現一座木質小橋,小巧玲珑,據說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小橋橫跨一條小河,河水不算很深,但是非常清澈,有野鴨成群結隊游泳,還有村裡的孩子嬉耍。我們忙著拍照,忽然只見一道閃電劃過天空,雷聲轟鳴,下起了瓢潑大雨,孩子們紛紛上岸往家跑,野鴨也成群結隊往水稻叢游去,我們只好躲在小橋裡避雨,雨越下越大,伴隨著風,從外面斜灌進來。透過雨簾遠望,整個村莊隱藏在雨中,碧綠的田地盡情享受著雨水的滋潤,盡管雨很大,卻沒有城市裡面肆虐的感覺,只是覺得依舊那麼閒適和自然。大雨持續了半個多小時,看看表,已經三點,篁村也沒有時間去了,可是我們並沒有想象中那樣沮喪,能看到鄉間的大雨,也別有一番風味。
司機招呼我們上了車,車子往浙源駛去,我們本來的計劃是夜宿虹關,穿過嶺腳,徒步翻山來到北線,從官坑口往段莘水庫方向走,領略一下高峽出平湖的感受。可是司機告訴我們官坑口到水庫的汽車每天只有一班,我們算了算時間,有點來不及,只好放棄原計劃,不過司機一路上給我們講了很多翻山的趣聞,也算飽了我們的耳福。其實那一段山路還是很有意思的,可能稍微累一點,但是風景很好,有古驿道和小樹林,據說樹林裡面有蛇和熊,司機說的很誇張,他告訴我們曾親眼看見過熊,使勁摒住呼吸才最終得以逃脫,我們半信半疑,不管怎樣,沒有親眼看見還是不能相信,我想以後有機會一定親自走一趟,看看真正的樹林是什麼樣子。這樣說著說著,就進了浙源來到虹關村,村口有一棵千年古樟,樹徑很粗,據說需要六七個人合抱。枝丫歪歪斜斜伸向四面八方,濃密的樹葉掛滿枝頭。樟樹是婺源的標志,這裡隨處都能見到樟樹,據說有驅蟲避邪的作用,村裡的小孩都要把寫著自己姓名的小卡片掛在樟樹上面祭拜能夠保證他們一生平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