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為古建築治病30載如一日 檔案資料堆積如山

為古建築治病30載如一日 檔案資料堆積如山

日期:2016/12/15 1:21: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走進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只見堆積如山的檔案占滿了書櫃,數名工作人員正在用電腦操作建築軟件,湯國華不時在旁邊提出指導意見。這位老教授看起來有些不苟言笑,但當記者一提及廣州舊城的規劃改造,他頓時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那些老房屋背後的故事。

  歷數近年來嶺南歷史建築保護的案例,許多都與這位老教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投身於嶺南古建築修復工作近30年,年逾花甲的湯國華至今仍充滿干勁。修復古建築的軀殼,使其內涵和價值得以延續,已被他當做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而他也被譽為“嶺南建築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奔波於城市巷道和鄉間田野,對古建築的一磚一瓦反復測量――這是湯國華工作的常態。雖然在旁人眼中,這些工作內容未免過於枯燥,但湯國華卻身體力行,數十年如一日。被問及動力的來源時,湯國華說:“我希望這些建築的生命能夠延續下去,讓後人有參考和研究的樣本。”

  在跨進建築藝術的大門之前,湯國華當過民辦教師,也做過木工,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被派至華南理工大學進修深造,才逐漸與嶺南古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了90年代中後期,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憑著在建築學領域多年積累的學識和經驗,湯國華開始投身於對嶺南古建築的保護性修復工作。

  在湯國華眼中,嶺南古建築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更承載了一個逝去時代的生活方式。對於嶺南古建築保護,這位老教授有種近乎偏執的執著。

  對於將古建築改建為現代商業區的開發模式,湯國華深惡痛絕。在恩寧路改造工程中,他堅持認為不能照搬上海新天地的做法。“讓原來的居民搬走,把老房屋變成高檔消費區,那是不行的,恩寧路不能走這條老路,應該讓居民原來的生活狀態保留下來。”

  ◎嚴謹

  醫德高尚的古建築“醫生”

  當記者問起恩寧路改造情況時,湯國華在檔案櫃中隨手搬來一摞測繪材料,說起親自測量過的舊屋們來如數家珍。

  “他對待古建築就像對待病人一樣,是一位非常有醫德的古建築‘醫生’。”廣州大學建築系研究生袁藝峰說。

  數年前,袁藝峰跟隨湯國華到番禺留耕堂做測繪工作,並負責測量祠堂牌坊的斗拱。斗拱距離地面較高,且結構非常精巧復雜,袁藝峰只能沿著扶梯爬上去,用手伸進去摸索並推測它的構造。當他把自己的發現告訴湯國華時,湯對袁的說法有點懷疑。“湯老師已經60多歲了,但他還是親自爬上7米高的扶梯,在上面研究了10多分鐘才下來。”當時,袁藝峰在下面緊緊地扶著梯子,既驚訝又感動。

  從1994年開始,湯國華帶著他的學生們對一德路聖心大教堂這座歷經風雨、早已殘破不堪的古建築進行測繪,制定嚴謹的修復方案。2004年,聖心大教堂維修工程開始,作為維修方案的設計者和工程質量的監督者,湯國華可謂傾盡心血。

  由於教堂原始的設計圖紙已經無法找到,湯國華和學生們只能對教堂的每個部件做細致而嚴謹的測繪工作。湯國華用半年時間將教堂彩色玻璃的圖案臨摹下來,作為復原花窗的依據,使原來玻璃的花紋精確再現。他還冒著危險爬上教堂塔尖,以獲得精確的測量數據。

  ◎熱心

  為古建築保護奔走呼號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湯國華”和“建築”兩個關鍵詞,看到的大多是湯國華對古建築保護提出的建議。在近年來的城市改造運動中,湯國華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頻頻發聲。在康王路規劃改造工程中,他力主平移搬遷位於規劃路中央的錦綸會館,使這座有近300年歷史的古建築得以存留下來。

  當記者提出采訪請求時,湯國華很爽快地答應了。他說,希望能借助媒體平台來發聲,讓更多人意識到古建築保護的重要性,讓政府更重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湯國華最大的心願之一是培養一批有志於保護嶺南古建築等文化遺產的學生,而這一心願正在慢慢變成現實。在湯國華的影響下,原本學習景觀設計的袁藝峰報考了湯國華的研究生。畢業之後,他打算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工作。肖藝在本科時就師從湯國華,畢業工作之後,兩人之間的交流愈加密切。對古建築抱有濃厚興趣的肖藝干脆辭掉了工作,重新回到校園,跟隨湯國華從事古建築保護的研究。

  隨著民眾保護古建築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人和事的湧現,讓湯國華感到自己並不孤獨。在沙面測繪時,他看到了沙面幼兒園許多小朋友用稚嫩的筆觸描繪出古建築獨具韻味的風景。還有中學生自發組織調查沙面老建築概況,虛心地向他請教專業問題,這都讓湯國華欣慰不已。

  “民間開始有人自發性地去保護這些古建築,這是好的,但是我希望政府能在古建築管理和中小學教育上多下功夫,從上至下來引導民眾。”湯國華告訴記者。他還希望能設立專門的文物修復基金,有固定的經濟來源進行文物修復和保護。

  南方日報記者 范琛

  統籌:陳志

  要將古建築生命延續下去

  ◎執著

  關注民間的

  聲音與力量

  記者手記

  去年7月,在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建設文化強省”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表示:“不要讓嶺南文化在我們手上斷代”。隨後,廣東省出台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提出要實施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加強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的有效保護、開發和利用,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近日,廣東省政府又啟動“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築設計評優活動”,旨在加強對嶺南建築文化的保護和宏揚。

  在省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廣東對嶺南古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略見成效,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遭拆遷之事仍然時有所聞。一個多月前,始建於1914年的署前路民國醫院建築署前樓被拆,再度引起了如何有效保護歷史建築的熱議。

  除了自上而下的力量,許多來自民間的熱心人士自發形成的力量同樣不容忽視。在近年來的舊城改造規劃中,來自底層民眾和各路專家學者的發聲越來越強烈。他們並非要索取什麼利益,其動機簡單而純粹:保護古建築,留住昔日的生活記憶。

  正是這一批人的發聲,漸漸喚醒了民眾保護古建築的意識。建設文化強省,硬件建設相對容易,難的是改變民眾的觀念,而這絕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所能辦到的。湯國華們的執著與努力,無形中令“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離廣東更近一步。

  老教授湯國華的事跡固然令人起敬,而同樣值得尊敬的,還有他提到的自發調查沙面老建築的中學生和許多默默無聞卻一直在關注著廣州歷史建築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的人們。他們試圖以各種無聲或有聲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維系廣州的文化之根,讓上一代人的記憶在這一代延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