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四川省汶川縣南部的岷江支流壽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時稱老人村。災後由廣東援建,重建中賦予其厚重的南粵新元素,內地風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輝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聯袂綻放。

5.12大地震後,水磨古鎮重建了“禅壽老街、壽西湖、羌城”三大區。古今歷史文化交匯、川廣發展理念結合、藏羌人文風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峽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風情四溢”的“水墨畫”,被譽為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第一鎮。
古鎮內隨處可見蜀地著名的風干臘肉景象,聞之令人垂涎欲滴,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引得游客駐足觀賞。
古鎮內商鋪客棧林立,匯集傳統之韻與現代之意。這裡原住民生活的平靜與現代旅游商業喧鬧達到了一種奇異的交融。
[汶川縣城西羌文化街]
震後的汶川用一種獨特方式向世人證明著自己的生命力,縣政府自籌資金修建了這一條長700多米的供百姓悠閒娛樂和外地游客耍玩的文化走廊,被稱為汶川縣城最美的一道風景。
[汶川縣城西羌文化街]
流水潺潺,靈動悠遠,亭台樓閣,臨江而立,古韻綿長,泯江水的呼嘯奔騰近在耳邊,置身其中恍若畫中游,不得不歎服設計布局者的心思巧妙。
[汶川縣城西羌文化街]
羌繡元素是文化街內一個重要的標志性景觀,穿越過古樸而神秘的寨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巨幅羌秀制作場面模型。
[汶川銀杏羌繡基地]“
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為幫助震後婦女就業,阿壩州實施“羌繡計劃”,近4年裡,該幫扶中心積極探索公司化運作,創建了品牌,擁有了一批設計師,並與國外知名設計公司合作,意在開拓羌繡的高端市場潛力。
[汶川銀杏羌繡基地]
基地集培訓、制作、銷售為一體,眾多因地震失地的繡娘在這裡重新找了經濟來源,一般的繡娘一個月可掙到1000多元,最高可達到3000多元的收入,采訪中很多繡娘說,很願意來這裡,不僅能掙到錢,還有離家近,可以方便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
[大禹文化旅游景區內的大禹農莊]
汶川在災後重建發展中堅持把旅游業作為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圍繞“大禹故裡”這個品牌,逐步把每一個產業園區建設成為旅游景點、把每一個生態村寨建設成為旅游景區、把每一個特色魅力鄉鎮建設成為旅游集散地。“大禹農莊”便是一個主打生態觀光農業的休閒農莊。
[映秀新城]
放眼遙望,映繡新城美得令人眩目,四年前的痕跡在這裡已找不到絲毫蹤影,曾經慘痛的記憶在新城映入眼簾時頓時消彌。這裡大部分居民都做起了旅游服務業。川西民居、藏寨風情、羌式建築交錯相融,映繡新城在發展旅游業的大潮中堅強的重生。
[水鄉藏寨汶川三江]
太古之初,三江匯聚,壽江上游的西河、中河、黑石河日夜歡騰在此彼此匯合,故而得名:三江。這裡集青城之幽,得臥龍之奇,天賜三江生態風景區。
[水鄉藏寨汶川三江]
位於青城山風景區和臥龍自然保護區腹地,它是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是一座世外桃源,更是一處勝境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