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桁兩側的斜桿,用以固持脊榑,其形狀猶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見於唐宋元明建築上。
宋代建築上各槫均用斜桿支撐固持。其中支撐脊榑的斜桿稱為叉手,其余稱為托腳。
被脊固定於脊桁上,截面為六角形,在伏脊木兩側朝下的斜面上開椽窩以插 腦椽。 伏脊木僅在明清才出現的(唐宋時期沒有),且僅用於大式建築中。
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撐以免傾斜。如獲至寶縱中線上有中柱,在梁之內端都 安在中柱上。
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以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栱傳遞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此外,它還作為封建社會中森嚴的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築的尺度衡量標准。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構件,起槓桿作用。又有上昂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僅用於室內、平坐斗栱或斗栱裡跳之上。
位於一組斗拱最下的構件是坐斗(又叫大斗,宋稱栌斗,漢稱栌),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
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稱柱頭科.宋稱柱頭鋪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是尖梁頭與柱頭間的墊托部分。柱頭科的頭翹或頭昂比平身科的頭昂厚加一 倍為二斗口,並且越往上層越加厚;到最上層就直接承受由內部伸出來的桃 尖梁頭;而梁頭之厚,則 為四斗口。
在有斗拱的建築中,置於柱間額枋上部的斗拱,宋代稱為“補間鋪作”。
角科(轉角輔作):清代位於角柱上方的外檐斗栱,即宋式的轉角鋪作,其 特點是正面和山面均為迎面,需要承托斜置的老角梁、仔角梁並傳遞荷載, 構造較為復雜。
宋代以斗栱中栱的斷面——“材”作為模數的基本單位的模數制。
清代斗拱的模數制取平身科坐斗斗口的寬度為一斗口,相當於材的九分。斗口制是單向模數,等分十一級,計算簡化
是置於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淨跨距離。可以用於柱間的花牙子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築末端,由於開間較窄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為一體叫騎馬雀替。雀替可用於柱間的掛落下,成為純裝飾構件。
宋代歇山建築有兩種稱謂:在殿閣稱“九脊殿”,非殿閣(如廳堂、亭榭)稱為廈兩頭造。
即歇山頂,用於殿閣則稱為九脊殿,用於亭榭、廳堂則稱為廈兩頭造。
宋代確定屋架高度和屋面坡度的技術作法,求得的屋面橫斷面由若干折線構成, 這種作法使屋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可以掩飾屋面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凹凸誤差,也可使屋面形成優美的凹曲面,大大減弱了屋頂的沉重感。
清代確定屋架高度和屋面坡度的技術作法, 宋稱舉折。常按照建築進深和屋面材料的不同而定。作法是將房屋的椽子,從檐部開始自上而下逐漸增加斜度。
庑殿(四阿)建築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方法。由於立面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的曲線,並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離斗步一樣長。
歇山(九脊殿)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但引起結構上的變化(增加順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懸山建築兩山的檩頭,向山牆外伸出5~9椽徑(或1/3檐柱高)的做法,宋稱“出際”。
建築上出檐與下出檐之間的尺度差。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台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官式建築殿宇屋頂上的正脊和垂脊上的一種裝飾性建築構件。其各有不同形狀和名稱,以其形狀之大小和數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級之高低。
也稱為走獸,蹲獸,是宮殿建築庑殿頂的垂脊上,歇山頂的戗脊上前端的瓦質或琉璃的脊獸。分仙人和走獸兩部分,其數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最高為11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高台或樓層用斗栱、枋子、鋪板等挑出,以利登臨眺望,此結構層稱為平坐。
外檐裝修主要裝修分隔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包括大門、隔窗、檻窗、支摘窗、夾門窗、木欄桿、倒掛楣子等。還包括一些輔助的構件如簾架、連楹、門簪、門枕之類。
內檐裝修主要是裝修分隔內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隔斷。包括隔斷、罩、博古架、天花板、藻井、軒等,用來劃分、限定室內空間,在標示室內功能性格、點染室內空間氛圍、表征室內文化內蘊方面,很起作用。
實稱格子門,安裝於建築物*柱與檐柱之間,用於分隔室內外的一種和裝修。
額枋下的一種構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細小的木條搭接而成,用作裝飾或同時劃分室內空間。在建築中常為裝飾的重點,常做透雕或彩繪。
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於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並入內裡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清稱露明。
宋間使用的一種小方格天花,規格較大方格平棊稍低,一般不作華麗的彩畫。
唐宋時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內貼絡木雕花飾,並繪彩畫。
是平棋向上凹入的部分,通常位於天花板的核心位置。常見的是八角形的“斗八藻井”,也有圓藻井,藻井的設置起到了烘托空間和強化空間重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