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塔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種類型,它標志著我國古代高層建築的發展水平。這次分析的唐代塔、宋代塔、明代磚塔,可初步總結出關中地區磚塔發展規律及磚塔的結構構造方法。
唐代磚塔的特點是平面方形,一般都建13層,約合40多米。它的構造用磚壁木樓板空心結構方法,構成樓閣的形式。外檐用疊澀出檐式,斗栱很少,塔身素面不做裝飾紋樣,長安縣香積寺塔為唐代磚塔帶有彩畫的一例。其他都是素磚,表面裝飾甚少,如甘肅政平塔、陝西澄城塔。
宋塔的特征,平面以八角形為最多,其中有一些塔平面為方形。過去認為凡是唐塔都是方形,宋塔都是八角形,實際上有一些宋塔平面也為方形。宋塔的式樣亦做樓閣式,在塔身部分施平座、欄桿,式樣變化多,塔身做出門窗,施有單抄斗栱。宋代磚塔的總體規模沒有唐代磚塔宏偉壯觀。代表性的塔有上海松江興聖教寺塔,河北定州開元寺塔。
明代磚塔的平面呈八角形,高度以13層為最多,一般高度都是40多米。它的結構特征是磚壁、樓梯、樓板3項結合起來,成為一組整體,因而省去了木制樓板。樓層十分堅固耐久,塔下部建有很大基座,塔身及檐部完全模仿木結構式樣,檐部斗栱趨於繁瑣,喜歡用垂蓮柱等裝飾。
關於塔的位置問題。塔是佛教建築的一種,凡是有塔的地方原來必然有寺院。有的因年代久遠,寺院房屋塌毀,只留有一座孤塔。判斷一座寺院年代的一般規律是:唐代寺院都將塔建在大殿之前,取“前塔後殿”的布局,或者是取“塔殿並列”的布局;宋代建寺則將塔建在大殿後面,塔便成為次要建築了。據此可以區別唐、宋寺院。
唐宋塔砌磚的方法,都是用長身錯口砌,壁心填加碎磚,砌磚的膠泥全部用黃土泥漿。到明代磚塔砌磚開始改用石灰漿。另外,各塔的塔身上都有方形洞眼,大小在10×15厘米左右,洞眼遍布塔身,每層每面4個或6個,凡是磚塔塔身都有這種洞眼,位置都是一樣的。據考察分析,它是施工建塔時預留的腳手架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