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文化何以失敗

古建築文化何以失敗

日期:2016/12/15 1:21: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提要:六年前,我在天津采訪馮骥才時,他已經在各省的古村落群中奔波很久。六百多個城市全部完蛋了,希望古村落能夠不蹈城市建設的覆轍,他這樣說。六年後,在面對媒體時,他承認自己是一個文化上失敗的老人。

 

六年前,我在天津采訪馮骥才時,他已經在各省的古村落群中奔波很久。六百多個城市全部完蛋了,希望古村落能夠不蹈城市建設的覆轍,他這樣說。六年後,在面對媒體時,他承認自己是一個文化上失敗的老人。這些年來,他致力於搶救民間文化遺產,而在申遺熱中,卻親見“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劇,在農村一幕幕重演。對手包括權力,也包括市場

馮骥才是中國最有話語權的文化人之一,他的失敗與無奈,映照著時代的悲劇。

建國初,梁思成保護古城的理想,曾在傲慢的官僚體系中脆弱的不堪一擊;馮骥才的努力,仿佛是在歷史的穿越中重演悲情劇目,結局早已注定難見光明的尾巴。從城市到農村,短短數十年間,權力或市場的觸角所到之處,讓5000年遺留下來的千姿百態的建築文化,變得整齊劃一,我們看得見症結所在,但每個人似都無力改變它的走向。

追溯起來,梁思成在當時的屢戰屢敗,源自於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和時代特色價值觀對論戰雙方勝負的主導。老城牆被拆毀,是因為經濟發展計劃勝過古城保護理念,後者還被認為帶有落後封建余韻,時或受到批判;梁思成的“大屋頂”建築風格試驗,面對的诘問還包括不符合“增產節約”原則,在勒緊褲腰帶趕英超美的年代,一個“浪費”指控就可以擊敗所有的美學追求,讓梁思成公開認錯。細究起來,梁思成面對的對手不僅是公權力,還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梁思成是過於小眾了。

而在梁思成逝後40年的今天,雖然古建築破壞的嚴重性似乎有所減弱,但其復雜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時代的價值觀,一直在發展經濟與文化保護間搖擺,表面上看,古文化保護在輿論層面是占上風的,但實踐中,卻同樣是經濟發展的邏輯無往不勝。相對而言,曾經那個時代破壞古建築的發展、節約,更多出於扭曲了的所謂公心,而眼下的城市與村落開發,卻是難以掩飾的私利從中作祟。城市的大拆大建,除了可以為地方官帶來GDP政績外,幕後還常有官商勾結的利益存在。大興土木,是比“買官賣官”更為安全的貪腐方式。自焚抗遷在全國各地蔓延,仍無法阻止拆遷建設的鋼鐵意志,大抵是因為目前行政追責的可能性太低,地方官為此承擔的成本遠小於收益。

更難說清的是“市場”在古建築破壞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作為一種反彈,市場的價值,早已替代了計劃,成為神壇上新的絕對正確,它幾乎不容任何的否定。可是,如果公允地看老城與古村落在市場洗禮下的命運,就會發現,它可能是天使,但更可能是魔鬼。和傳統的社會交往、商貿形態與生活方式比起來,在古建築保護維度上,現代市場機制的作用無疑是破壞性的。但人們常常用市場帶來的其他層面的進步來遮掩這個事實。這是時代的價值觀層面的迷霧。

我們這個以五千年文明自許的古國,文化的載體和底蘊已變得愈加晦暗不明。馮骥才文化失敗的宣告,像一記棒喝,值得我們細細省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