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也需“才貌雙全”

古建築也需“才貌雙全”

日期:2016/12/15 1:21: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提要:前臨湖、後傍山,一條水渠悠悠貫穿傳統藏族和羌族的民居……一個依山傍水、如夢如幻的生態小鎮呈現在眼前。展示在記者眼前的是汶川水磨鎮的總體設計效果圖。如今,這個屢獲國內外大獎的設計已成現實,這座在廢墟上重建的小鎮也成為國內古鎮重建復興的典范。

前臨湖、後傍山,一條水渠悠悠貫穿傳統藏族和羌族的民居……一個依山傍水、如夢如幻的生態小鎮呈現在眼前。展示在記者眼前的是汶川水磨鎮的總體設計效果圖。如今,這個屢獲國內外大獎的設計已成現實,這座在廢墟上重建的小鎮也成為國內古鎮重建復興的典范。

作為汶川水磨鎮規劃設計的總設計師,陳可石早在求學期間就已對中國傳統古建築和古鎮復興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昨日,在深圳西麗大學城北大深圳研究院,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陳可石接受了深圳商報專訪。

采訪中,陳可石侃侃而談,從自己的求學和實踐經歷出發,生動活潑地闡述其城市設計與古鎮復興理念。

從清華到愛丁堡

反思中國傳統古建築

與傳統古建築間的淵源,還得追溯到陳可石在清華大學的求學歲月。學建築設計的陳可石在畢業前夕走訪了河北、陝西等地大部分古跡。這次走訪,對陳可石影響巨大。“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與感染力令我大為感慨,這直接改變了我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陳可石對記者說,他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傳統建築的。為了進一步地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陳可石萌發了去西方留學,以便更好地研習中國建築的想法。

“之所以有去西方留學的想法,還是受梁思成影響。眾所周知,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集大成者。在我看來,梁思成之所以有這麼高的學術成就,很大的原因在於他是學西方建築史的。所以,他才能如此透徹地理解中國古代建築。”陳可石說,帶著這樣的想法,他1988年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去了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並於1994年獲得愛丁堡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學位。

留學這6年,對於陳可石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陳可石告訴記者,在這6年中,他走遍全歐洲,游遍每座城市。每到一處,都會被當地的藝術所打動。這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卻進一步堅定了他回國後投身國內城市規劃的決心。“我們走到另一個世界,身先士卒地體驗了文化的碰撞,進一步完整了我們的世界觀與價值體系,這對於回國後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大有裨益。”

從實踐到學術

重回學校受“煎熬”

回國之後,陳可石並沒有直接投入到古建築的學術研究上,而是做著較為“逍遙”的設計師。1996年,他出任英國TBV設計集團中國部總經理,1998年出任香港中營都市與建築設計中心總建築師。2004年,他應邀出任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創辦城市設計學科,成為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陳可石用“煎熬”二字來形容他回歸學校的狀態:“設計師非常自由,往往工作半年、休息半年。現在,我是既要設計又要教學,相當於以往工作量的四倍。此外,學術上的要求又逼著我不斷學習和研究,可謂"煎熬"。”

不過,這種“煎熬”卻也成績斐然。作為一名設計師,陳可石帶領學生和他的設計團隊頻頻參加國內的設計投標,先後主持完成了珠海歌劇院建築設計、汶川新城水磨鎮總體城市設計與建築設計、成都文殊坊片區城市設計及城市綜合體概念性建築設計、敦煌古城城市設計、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城市設計與建築設計、安未央區概念規劃與城市設計、成都洛帶古鎮城市設計等;作為一名學者,陳可石擔任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專注於綠色城市與古鎮復興等方向的研究,其提出的城市設計理念在學界獨樹一幟。

古鎮復興

堅決反對“做假”

在陳可石所主持的這些設計當中,汶川新城水磨鎮巧妙地將傳統羌族建築與當地的生態相結合,延續傳統城市肌理,將其打造成一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小鎮。該設計曾於2009年獲得汶川災後重建優秀規劃設計方案評選中的“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兩個專項一等獎。陳可石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全力進行西藏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城市設計與建築設計。這個廣東省重點援建的項目,方案已經通過。這個月底,他將隨同省領導一同去西藏魯朗,進一步敲定、落實相關設計方案。

對於目前火熱的古鎮建設,陳可石笑言,他平均三天就要接到關於古鎮規劃與設計方面的電話。不過,由於太忙,大都部分予以婉拒。至於目前國內古鎮建設的弊端,他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堅決反對"做假"的古鎮。即將新材料作成舊樣式。但不幸的是,中國現在到處充斥著這樣的古鎮。古鎮的價值在於其文物價值,最怕就是將原有的破壞掉之後,再造個新的出來。難以理解的是,這樣的古鎮卻也能運營下去。這到底是我的判斷力出錯了,還是大眾的見解不同?他們為什麼能接受"假的"呢?”

陳可石認為,一方面將文物保護好,保持古鎮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在業態上,打造符合現代商業化運作的公共空間。“有人說,古鎮像個"老太婆",她有文化、有歷史、有故事、但是要投錢養,大家都很抱怨。但我認為,古鎮更像是一名"少女",本身已才華橫溢,只要稍加打扮便才貌雙全,招人喜歡。”

對話陳可石

中國城市不可呈現“殖民風格”

《文化廣場》:去年動工的國內唯一海島歌劇院珠海歌劇院,當時共有33家國內外機構參加了投標,最後選擇了由你擔任總設計師的方案“日月貝”。

陳可石:珠海為什麼選擇了我們的方案,我想是因為方案有地域性、原創性和藝術性。珠海歌劇院是目前中國唯一建在海上的。所以在設計之初,我就強調一定突出原創性。運用象征藝術的設計手法,以珠海生產的“日月貝”作為建築設計構思主題,塑造了一雙巨型貝殼從海面升起的意象。珠海人則賦予了它更為豐富的內涵珠生於貝,貝生於海,與珠海城市品位一脈相承。同時,日月貝造型獨特、結合現代聲光電等新技術更是顯得美輪美奂。這樣一來,整座建築的原創性、地域性和藝術性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文化廣場》:但事實上,國內城市很多建築卻過於相似,甚至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

陳可石:作為城市核心價值之一的建築,同樣必須呈現出地域性、藝術性和原創性。國內城市過於相似,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們有太多抄襲,和太多歐陸風格。這樣使得城市失去了其原創性格,城市文化特征不明顯。這樣一來,城市的文化不見了,城市建築呈現出殖民風格。

我認為,一個有價值的城市首先是從規劃開始的,規劃設計和建築設計創造了城市價值。我走遍了大半個地球,在歐洲,我幾乎是每個小鎮都看過。很多城市歷經幾百年,現在依然保持著當初建設時的樣子,那簡直是一個奇跡。比如佛羅倫薩,甚至完整地保留了其500年前的樣子。而在中國,同時代的城市早已經面目全非了。在這點上,我們應該去學習規劃設計的完整和文化的傳承。

《文化廣場》:城市設計、綠色城市,是你回歸校園之後的主攻方向。對於國內當下的城市建設,有何好的建議?

陳可石:綠色城市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這與城市的規劃手段有關。因此,我們要用規劃和設計手段創造有價值的城市。

如果去過歐洲的城市,你會覺得自己是“人”,因為你走的地方,空間尺度非常大。但在中國的城市中,你會感覺自己很像一輛“車”,因為我們的城市規劃為車設計的,首先解決交通問題。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在建設的同時也在破壞,損壞了太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和傳統。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回歸到人文的關懷上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