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士致電12345稱:拱墅區小河路刀剪劍博物館對面的文物保護單位“桑廬”內有很多雜草,且房頂上髒亂,女士認為該文物保護單位未被有效保護。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市民投訴:桑廬過於“雜亂”
說起桑廬,許多人都會覺得有些陌生。這棟建築位於拱宸橋西小河路西側,建築為四合院式,長方形的庭院,北側一幢兩層樓房,南側為兩幢平房。桑廬是杭州近代較早提倡科學養蠶的蠶種場,又名新光蠶種場,始建於1935年,由安徽省績溪縣汪協如女士創辦。這位汪協如女士也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1937年她東渡日本攻讀蠶桑專業學成歸來,就一心想在家鄉開始她的實業救國之路,桑廬也對當時杭嘉湖一帶的蠶桑業發展和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003年10月31日,桑廬被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公布為杭州市首批市級文物保護點。
市民謝女士家住九龍倉·碧玺軒小區,從家裡窗戶望出去就是桑廬。“我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我是今年7月份搬進來的,我們業主群經常在討論這個問題,好歹也是文物保護建築,一直這麼雜草叢生、破敗滄桑的樣子,好像真的不合適,非常煞風景。”
記者昨天也在現場看到,坐北朝南的庭院長滿了雜草,兩側建築裡都有人在辦公,除了有一定空間留出作為停車使用外,無論是樹木還是草地都“過於茂盛”,確實是一副長久未打理的狀態,顯得雜亂無章。
記者沿著桑廬周邊走了一圈,除了門匾上的“桑廬”兩個字外,從外面幾乎很難察覺出這是一幢近百年的歷史保護建築。
管理單位:整改已進入“程序”
得知謝女士反映的情況,杭州市運河集團文化旅游公司的物業主管石浩磊很是重視。
“她很專業,很感謝有市民在關注桑廬的情況,很感謝她對文化保護事業的關注。”石浩磊說。“從今年8月開始,我們也發現了桑廬的一些問題,例如,雜草,屋頂衛生,以及一些線路老化等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後,我們很慎重地咨詢了專家,並找設計單位做了整改方案。”
石浩磊說,因為問題較多,方案做出來後,預算有50多萬元。按照杭州市相關招標規定,方案預算做出來後,必須進行審核,並公開招標,走詢價等程序。“一來二去,耽誤了不少時間。”
“也很湊巧,這幾天剛好是預算審核下來的時間,今天上午我們都還在催審核單位。”作為該項目的經辦人,石浩磊說,他會盡量加快事情的處理進度,“一旦預算審核通過,我們將全方位地修復整改桑廬,全力以赴保護文物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