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麗水古建築——景寧時思寺古建築上中下篇

麗水古建築——景寧時思寺古建築上中下篇

日期:2016/12/15 1:20: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景寧時思寺位於景寧縣大祭村,初名“時思院”,系宋高宗為梅氏孝童元屃守墓廬所賜之名,初建於紹興十年(1140)。後逐漸建成佛道共存場所,先後建有大雄寶殿、三清殿、馬仙宮、鐘樓、彌勒殿(已毀)和梅氏宗祠等。宣德元年(1426)改院為寺。明清兩代雖經多次修繕,該寺仍保留了大量宋元是時期的原構件,是一處具有宋、元、明、清各時代特征的古建築群。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思寺寺域為長方形,四周有圍牆環護。中間有一牆分為二組建築群。南側為時思寺主題建築,由山門、鐘樓、大雄寶殿、三清殿、馬仙宮組成。北側為梅氏宗祠建築群,由前廳、序倫堂及報本堂組成,依中軸線排列。大雄寶殿位於南側中心。兩組建築群共占地1250平方米。

大雄寶殿建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並周圍廊,重檐九脊頂。平面共有24柱,分內外兩周,外周為下檐柱,呈方形;內周為上檐柱,柱圓略方。柱頭卷殺明顯,呈索狀。部分柱腳置覆蓮瓣礎。重檐四周均施輔作,正背面明間施二朵斗拱,次間不施斗拱。二測輔間在第一施一朵斗拱,第二進施二朵斗拱,轉角北皆施斗拱,且均為三抄雙下昂八輔作,裡轉七輔作用四抄,而內槽轉角斗拱第三抄則改為二抄的直拱來承托廂拱,作法別殊。斗拱用材之比為二比一,拱呈弧形,無拱瓣,上留。闌額以上共置三道正心枋,其間均施泥道拱。殿內全部用斗拱平棋做法,平棋以上為草架。大殿柱網層、斗拱層和屋蓋功能明確,翼角微翹,外觀樸素。

鐘樓為平面方三間,三層閣樓式,通高12.26米,面積262平方米。建築逐層向內收進,側腳明顯,四根內柱直貫三層。頂層用三抄單下昂七輔作斗拱,隔跳計心,下昂昂嘴略為上卷,呈象鼻昂之趨勢。屋面為歇山頂,二、三層闌額出角柱,做成三幅雲式霸王拳,四周用纏腰,出檐舒展,頗具古風。每層東邊設扶梯,可登臨遠眺。頂層曾懸掛千斤大銅鐘,聲震四方。

出門為牌樓式,分南北兩座,做工講究。二山門之東側以照牆相連封閉,牆外為通往村中小道,牆內為入寺小徑,內植兩棵千年古柏。北山門平面柱呈工字排列,明間用二柱,下部抱以木抱鼓,上部以五層桿拱作雙向承挑出檐,簪上擱“時思寺”匾額。

馬仙宮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面闊三開間,進深二開間並周圍廊,單檐歇山頂。外檐以撐拱(俗稱牛腿)承托,前廊施軒頂,內槽皆用斗拱平棋做法,其構造技法、風格與時思寺大殿有師承之處。梁柱上通施彩畫,繪雲龍、花鳥等題材。
梅氏宗祠建於明萬歷年間,總體布局為三進,自東而西依次為祠門、前廳、序倫堂、報本堂。三進之間均設天井,報本堂前為一石砌祭壇,左右設軒房。三進屋面均為單檐歇山頂,內槽梁枋間施一斗三升、一斗六升、十字拱等。其中報本堂前槽采用減柱法,即以一根粗大闌額橫跨明、次、稍五間,使室內空間開闊。類似做法在該村附近三宗祠建築中也有保存,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建築藝術分析,時思寺構造、形制等方面均保存著早期的建築手法。具有布局合理、外觀樸實、工藝精細以及柱網層、斗拱層和屋蓋層,層次功能明確,受力合理等特色。特別是鐘樓與大殿的位置關系,以及沒有鼓樓建制的總體布局是早期寺院型制的重要例證,在全省元、明、清建築中尚屬孤例。時思寺的眾多古建築,歷經數百年,仍完好地保存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民俗、宗教文化也有重要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