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城市大都是方形的,以正方形為主,兼之有長方形,或不等邊形。無論怎樣,城市的取形基本上、原則上都是以方形為主。為什麼做方形的,這與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有密切的關系,中國人認為中國居中,不偏不正,任何情況下都要居中。所以從西周時代開始進行總結,把城市做成正方形,旁三門四面城牆每面都是三個城門,三條道路通過城門,東西南北都是這樣,四周有一條護城河包圍全城。這是西周時代規定的制度。後來流傳下來,不願意違反先人的定制,世代相傳。在人們的心目中,中國若是建設城鎮,必然采取這個方式。上至首都、皇城,下至州城、府城、縣城、鎮城等等沒有不遵照這個制度的,年代久了又成習慣,所以如要建設城池,必然建成這種形式的。因為中國是封建社會,長期遵循宗法制度,逐步成為規章。而在沿海沿河、軍事用地等建城池,一般都是根據這個地方具體情況為原則,但多少都有所體現。有些城池,則因為地形的變化而都有所變化。
中國有一部書叫《周禮·考工記》,它有一部分內容記載了關於城市建設規定的標准。它是我國最早的歷史上對建築的記載。其中“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從周代起嚴格按照這個制度來建造城池,其中有一幅圖,名曰王城圖,成為歷史建城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