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古建築成蟻糧,暴殄天物聖所哀
日期:2016/12/15 1:20: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前不久,成龍要將10間安徽古建築捐給新加坡的消息引起輿論大嘩:文物不能流失!據成龍講,他所收藏的這些徽派木建築大約只有200~400年的歷史。
就在成龍捐贈古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一大批山西籍、“年齡”高出成龍所捐建築2~4倍、甚至是年代更為久遠的金元時期建築,卻無緣登上“國保”名單。
避免木結構建築零部件“成為白蟻的食糧”,是成龍的捐贈理由之一,而三晉大地上的這些更為珍貴的古建築則在風雨飄搖中艱難掙扎,有的已破敗坍塌,淪為斷壁殘垣……流失,另一種流失,不時在文物建築大省上演!揮霍,這是一種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揮霍!
有人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山西留下了眾多精美的古建築,第七批國家文物保護名單(簡稱國保名單)評選塵埃落定,山西有181處文物建築入選,再拔頭籌,不負文物大省之名。但是,當地文物局、古建築愛好者和專家卻告訴記者,文物大省有著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煩惱。
元代建築無緣國保
在保護民間古建築志願者唐大華看來,山西還有許多珍貴古建築與國保名單失之交臂,瀕臨坍塌,亟須保護。唐大華從2010年起七赴山西,尋找散落在田間地頭、古村敗戶中的木結構建築,共發現近百處年久失修的珍貴木結構建築,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
唐大華告訴記者,始建於金皇統元年的西上坊成湯廟,創建碑刻、柱頭題記、建築形式一致,五間八架椽,是晉東南地區最大的宋金時期木建築,從梁柱到椽子都保存了原樣。“已被列入國保名單的90%以上木結構建築的文物價值不及此國寶級文物。”唐大華說。
與成湯廟命運相同的,還有武鄉應感廟、西見子宣承院、高平清化寺、長治縣北宋玉皇廟、長治縣長春玉皇廟、長治縣王坊三神廟、東呈古佛堂、李坊洪福寺、龍山祖師廟、潞城郭家莊大禹廟、莊子聖母廟等一大批元代以前的古建築。
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於2009年開始,申報流程是:地方申報——國家遴選評審——確認名單。
對於唐大華的疑問,晉中市文物局在微博上回應說,西見子宣承院按照規定程序申報了國保,但未得到批復。莊子聖母廟屬於縣保單位,當時山西省文物局將省保、市保單位優先申報國保單位,榆次區共申報六處,莊子聖母廟未在其中。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湯國華告訴記者,一般都是省保單位直接申報國保單位。據了解,第七批國保單位中原來為省保單位的近90%。
唐大華說,山西文物多而集中,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將近400棟,是其他省份總數量的3倍。元代以前的文物未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除山西外其他省份沒有的情況。“這是很不公平的,也非常可惜。”唐大華說。
湯國華介紹說,文物價值包括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其中歷史價值最重要。“元代建築在廣東肯定是國保單位了,但在山西,由於數量很多,需要排隊。”湯國華告訴記者。
據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副處長白雪冰介紹說,在山西,一個縣的國保單位就有20處,相當於海南省的量。“在申報過程中,有些地方不積極,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整個山西共上報430處,最後核定了181處,但並不是說未列入國保名單就不受保護。”
唐大華告訴記者,目前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維修狀況都很差,大部分需要進行修繕。比如,高平清化寺1996年已是省保單位,現存三進院,但嚴重失修,塌的塌,漏的漏,無一座殿宇完好,亟須修繕。白雪冰表示,西上坊成湯廟雖然沒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但是山西省文物局已經督促縣政府下撥資金進行維修,縣文物局組建隊伍,准備進行施工。
失修國寶無錢可保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曝光了山西高平古建築的現狀:有的破敗坍塌,只剩下斷壁殘垣;有的被當成養豬、養雞的場所。
白雪冰告訴記者,山西是全國古建築存量最多的省份,現存民國以前木結構古建築28027處,元代以前的木建築幾乎占全國現存木建築的80%。其中,瀕臨倒塌的有2000多處,接近10%。如果全部修繕,需要幾十億元的經費。
唐大華告訴記者,晉中市壽陽縣普光寺屬於第六批國保單位,始建於宋代,目前已經塌陷,2006年向上申報了修繕方案,2008年國家進行了批復,但至今沒有動工。因為,維修需要大量資金,壽陽縣政府拿不出錢來。
唐大華說,山西文物修繕目前處於“小修不及時,大修修不起”的尴尬境地。因為人員工資、材料費用在不斷上漲,越拖,需要的維修經費就越多。10年前可能10萬元錢就可以修繕,但是現在50萬元也不夠,山西省的文物修繕工作正在與時間賽跑。
湯國華認為,“小修不及時,大修修不起”,這是文物大省面臨的共同難題。他建議,國家要加大對文物大省的文保資金投入力度。目前,大面積修繕是非常困難的,只能分輕重緩急,進行分類修繕。
據白雪冰介紹,目前,山西省正在准備瀕臨倒塌文物的救助計劃,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加大市縣政府對文物保護的投入。要求當地政府要將文保納入財政預算,要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增長,加大投入。
除了資金的制約,專業人才的匮乏也是擺在山西文物局面前的一大難題。白雪冰說,以前,一些老藝人比較多,現在年輕人參與文物保護並不多,懂古建築的更是少之又少,整體的人員狀況和目前的人員需求不匹配。
湯國華建議,山西作為文物大省,最好培訓一批懂古建築維修的工匠,利用傳統技術,專業科學地進行修繕。
換種思路保護古建築
國家文保單位評選不能以地域為唯一原則,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也應作為考量標准。山西雖然此次是上榜文物最多的省份,但還有很多國寶級文物被排除在外,相關部門應該盡量多選國寶級文物或者想辦法將其保護起來。
白雪冰向記者透露,山西省文物局目前正在研究,對於縣保及縣保以下的文保單位的保護工作,盡可能是動員民間力量來參與。比如推行認領文物制度,認領單位負責保護工作,適當申請一些減稅政策。“光靠政府的力量,確實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白雪冰說。
在唐大華看來,民間公益目前都是救苦救難型的,尚無文物保護方面的,但是,也可以進行嘗試。
湯國華告訴記者:“我們也歡迎民間加入文物保護的行列。”湯國華建議山西學習香港民間保護模式,即香港政府會把文物建築招標給一些非謀利機構,這些機構可以盈利,但是不能謀利,盈利的錢用來保護文物,支付工人工資。
湯國華認為,民間機構介入文物保護工作,第一,必須有經費來源;第二,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程序進行報檢,做出維修方案,經過專家認證,上報省文物局批准,然後招標維修隊伍。在維修過程中,要接受文物局的監督。
6月8日是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200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其中就強調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 “保護文物,投入要比產出要高,是一種社會責任”,湯國華打了一個比方,文物就像一個老人,只能讓他看看門,大家聽他講講故事,不能讓他到外面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