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要有前人營造園林的精神

要有前人營造園林的精神

日期:2016/12/14 19:28: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人物簡介
    姚炎祥,男,1938年2月生,河南洛陽人。 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煤氣工程專業。曾在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任助教、講師,教研室主任、處長、院黨委常委。
    1985年7月調入蘇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學院,曾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長、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兼院長。 2001年8月,蘇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學院與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合並成蘇州科技學院後,任蘇州科技學院教授。 2007年7月聘為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長。
    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被評為省、部優秀教育工作者。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部級科技獎、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多個獎項。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科技人才修養十二講》、《環境保護辯證法概論》、《生命的源泉——水》等。此外,還發表有哲學、高教管理、環境理論、寒山寺文化研究等論文40多篇。
    今晚,一年一度的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又將隆重舉行。伴著清揚的鐘聲,海內外賓客許願、祈福,迎來新的一年。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長姚炎祥看來,寒山寺的鐘聲並非普通的鐘聲,它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的身心和諧的神韻,形成很有研究價值的鐘聲文化。
    對於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寒山寺來說,獨具魅力的文化瑰寶不只有能夠蕩滌心靈的鐘聲,還有《楓橋夜泊》為代表的動人詩篇,有數目眾多的藝術珍品;寺內供奉的寒山、拾得,更是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有著太多值得探究的奧秘……因著寒山寺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寺方的誠意邀請,姚炎祥在退休後投入了籌備和組建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工作,努力為那些對寒山寺文化有興趣的人搭建一個交流的平台,共同把寒山寺文化做大做強,也為蘇州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做些事。
       寒山寺擁有特色鮮明的豐厚文化
    蘇周刊:您曾長期在理工科領域從事研究活動,是什麼機緣使您開始研究起了寒山寺文化?
    姚炎祥:我和寒山寺有很深的情緣。 1985年7月我調來蘇州,參加蘇州城建環保學院的創建工作。我從北京乘車,晚上9點到了蘇州,當時下著大雨,我第一個住進了施工中的蘇州城建環保學院。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蘇州。第二天早晨五點多鐘,我就起床了,放眼望去,周圍都是稻田。我帶著好奇心,順著泥濘的小路無目的地往前走,過了一座小橋,突然見到一堵黃色的圍牆,千年古剎寒山寺出現在了面前。從此,我和寒山寺結下了不解之緣。 20多年來,從老一代的性空方丈到現在的秋爽方丈,我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感寒山寺歷史悠久,典籍、文物眾多,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更令世人矚目。
    蘇周刊:因為這份情緣,您對寒山寺的文化更有興趣了?
    姚炎祥:開始研究寒山寺文化,一方面是因為我對寒山寺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因為秋爽方丈的一段話觸動了我。創辦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是秋爽方丈一項有遠見的決策。 2006年8月,他約我和我談成立文化研究院的設想,並邀我做具體的籌備和組建工作。在交談中,他說,從歷史上看,寺院的提升和發展都離不開同知識分子的結合,在同知識分子的結合中獲得智力支持,吸納多種文化的營養,會給寺院創造進一步發展的良好機遇。我覺得他很有戰略眼光。
    我本人的學習、工作都有點“大雜燴”的感覺,大學時因為院系調整等關系,先後學了給水排水工程、水電站建築和煤氣工程等三個專業。畢業後遇上“文革”,我在東北的林區當過伐木工,後回高校工作,有10來年是搞科研的,後來因為身體狀況等原因轉入行政管理領域,就開始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進行相關的研究。
    蘇周刊:您說過寒山寺是一座文化資源寶庫,在您看來寒山寺文化的外延和內涵是什麼?
    姚炎祥:從大范圍看,寒山寺是佛教文化、吳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融合之地;從小范圍看,寒山寺又是禅宗文化、詩文化、鐘文化、碑刻文化、書畫文化、建築文化、環境文化、教育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成的聚集之處。可以說,這裡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寒山寺文化。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就是要把研究院作為一個平台,通過課題研究、文化論壇、文化藝術創作、國內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和積累,把寒山寺文化做大做強。
    從2007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後,我們每年舉辦一屆寒山寺文化論壇。當年的首屆論壇上及其後一段研究中,我提出了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十個方向,也就是:禅宗文化、和合文化、歷史文化、鐘聲文化、詩韻文化、藝術文化、開放文化、教育文化、慈善文化和環境文化等。希望由此為寒山寺文化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果從整體上對寒山寺文化的諸多元素綜合思考,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底蘊深厚;二是以和合文化為核心;三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研究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有益於深入認識它的內涵,進而把握寒山寺文化研究的重點,提升和推進寒山寺文化建設。
    我們也考慮能否給寒山寺文化規范個定義,後來經過兩次會議的探討我覺得可以這樣來定位它:寒山寺文化是以吳文化為根基,融合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為一體,形成以佛教文化為主體,和合文化為核心,鐘聲詩韻文化為標識,寒山拾得“和合二聖”為其文化形象代表的一種獨特的寺廟文化。
    千年古剎飽經滄桑名揚海內外
    蘇周刊:寒山寺這座千年古剎曾幾經滄桑磨難,您能簡要地介紹一下它的歷史嗎?
    姚炎祥: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寒山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當初的名稱是“妙利普明塔院”,因普明禅師而得名。唐朝貞觀盛世時,詩僧寒山子來此“縛茆以居”,留下很多美好的傳說。他“暑渴則設茗飲,濟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出自明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這就是說,寒山在這裡搭茅屋而居住,炎熱的夏天,提供茶水為勞累的旅客解渴,還給來往行船的船夫施捨草鞋,或幫助他們搖船拉纖。唐玄宗時,希遷禅師在這裡建伽藍(佛寺),以寒山命名。從此,寒山被尊為寒山寺的祖師。而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得寒山寺聲名遠揚。
    隨著歷史的變遷,因戰亂、火災等原因,寺廟此後又幾度毀建,在北宋時改名為“普明禅院”,到了南宋成了“楓橋寺”,元代開始重新又稱“寒山寺”。之後從明、清到民國直到現在一直沿用寒山寺這個名稱。這樣算來,寒山寺已經有1500多年歷史了。其間,寺僧希遷、法遷、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孫承佑、況鐘、陳夔龍、程德全等,都為寒山寺的復興重建立了功。
    改革開放後,寒山寺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其影響力遠及海內外,到訪這裡的嘉賓中不乏西哈努克親王等國家元首。一些文化名人也對寒山寺情有獨鐘,台灣的著名詞作家莊奴今年夏天參瞻寒山寺後還專門為寒山寺創作了《寒山寺之歌》:“蘇州寒山寺,天下最有名。悠悠一千五百年,漁火映江楓。旭日印塔影,明月傳鐘聲。歷代石碑顯詩韻,古今同歌頌。歌的歌,頌的頌,寒山寺因寒山名。請你的朋友一起來,蘇州來朝聖。 ”老先生還用《小城故事》的曲調自己唱了這首新詞,並把錄音光盤寄給我們,讓人很感動。
    蘇周刊:有關寒山寺歷史研究的狀況是怎麼樣的?
    姚炎祥:寒山寺建寺1500多年來,有兩本志書,一本是清末民初葉昌熾編寫的《寒山寺志》,一本是2002年由性空主編出版的《重修寒山寺志》,至今還沒有一本《寒山寺史》。我們研究院現在正牽頭在做新修志和寫史的工作。
    研究寒山寺歷史是寒山寺文化研究中一項填補空白的重要課題。研究寒山寺史時,有些問題必須把握好。首先,寒山寺歷史長,幾經朝代更迭,特別近現代情況更為復雜,研究時必須堅持客觀性,忠於史實。其次,寒山寺時間跨度大,空間變化多,應該有豐富的史料,但由於幾度毀建,史料毀損多,保存困難,散落各處,而且長期沒有專人收集整理。因此,在我們的研究中,深入挖掘史料是第一要務,也歡迎知情人向我們提供相關史料。另外,關於寒山寺,歷史上同一件事或同一人物會有多種說法,研究中應該對各種說法進行考證、對比,做出比較合理的、有說服力的選擇。
    寒山是儒釋道文化融於一身的長壽高人
    蘇周刊:寒山寺因一代詩僧寒山而得名,寒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姚炎祥:寒山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神秘而獨特的人物。他無姓無名,其身世與經歷在正統的經傳史籍上並沒有記載。寒山除了留有300多首詩外,現存的有關資料都帶有傳說性和神秘性,而且互相矛盾的現象嚴重。研究者多是從他的詩作中或者傳說中推測知道他的大概。
    一般認為寒山是陝西鹹陽人,生活在唐代,有學者認為,他大約活了一百多歲,是位長壽者。從寒山的詩作看,他的生活經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先學儒,再由儒入道,最後由道歸佛。 30歲前,寒山在家鄉鹹陽,家境富裕,青少年時期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而且習文又習武。他去考科舉還中過進士,但因長相不佳,沒能做官。後來,寒山在家遭遇變故,被迫流浪他鄉,行進線路可能是先到洛陽,順著大運河,經過蘇州,最後到了浙江天台。經過種種磨難,他徹底改變了仕途心態,終於由儒入道,走向修道隱居生活。他的一首詩《欲得安身處》寫了自己在寒石山修道的情景:“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 ”有研究者推測他那時已年過六十。在修道的過程中,寒山常到國清寺,認識了豐干禅師和拾得和尚,並和拾得成了感情笃厚的好朋友。一次,寒山生了場大病,在生命垂危之際被豐干、拾得救了回來。這次遭遇促使他由修道轉入佛門,有人認為當時他已七十多歲。此後,直到一百多歲圓寂,寒山潛心學佛,成為佛家的著名詩僧。
    在中國歷史上集儒釋道文化於一身,並被儒釋道三家共同認可並且各有封號者,並不多見,寒山就是這樣一位罕見者。
    蘇周刊:寒山的詩作有什麼特點?怎麼評價它的價值?
    姚炎祥:寒山自己有首詩中提到他一生作了600多首詩,而現在留存的只有300多首。他的詩記錄的事件很龐雜。 30歲前在家鄉時,描寫他讀書、騎馬、射箭等生活場景,修道時寫的多為山水、天人合一等內容,學佛後作的詩有很多禅意的內容。在寒山留下的300多首詩中,佛禅詩有100多首,占了近一半。從唐末禅宗大師曹山本寂注釋寒山詩之後,他的詩深得歷代佛門弟子和禅宗大師的推崇。歷代著錄寒山詩的書目,大都把他歸入釋家類,寒山被稱為釋家第一詩僧,又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從寒山的文化路徑看,他是集儒釋道於一身,儒釋道各家對他都有很深的影響,達到了和合融通的人文精神境界。寒山的詩就是見證。他涉獵廣博,詩作中常有經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經》、《法華經》、《維摩經》、《楞嚴經》等許多佛經中的典故,還有《莊子》、《老子》等老莊的語言。寒山的詩通俗直白,思想深邃,儒釋道的精華融入字裡行間,充滿大智慧,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心之間相諧相處的和合文化的豐富內容,是一部和合文化的寶典。雍正為《寒山子詩集》作序,評價寒山的詩為“非俗、非韻、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語也”。
    從風格來看,寒山的詩是白話詩文,在唐代那是種創新。五四時期胡適、鄭振铎等曾寫文章高度評價寒山的詩。正因為這樣,他的詩易於在百姓中傳播,形成了“寒山體”。宋朝王安石、朱熹等人都曾仿“寒山體”作詩。
    蘇周刊:也就是說寒山的詩作還比較有社會影響?
    姚炎祥:是的。雖然當時白話詩文在社會上是不入流的,不被公開承認和收集,但在民間和佛教界則廣泛傳播。清代康熙年間編《全唐詩》時第一次收錄了寒山的詩,並認可他為佛教第一詩人。到了雍正時給寒山出了單獨的集子,雍正還親自寫了序,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此外,寒山的詩在海外也有流傳。一般認為宋代時寒山的詩就已經傳到了日本,也有人認為是元代傳過去的,而且日本人對他很欣賞,一度寒山詩在日本到處出版,並寫成小說、編成舞劇。此後,寒山的詩還經由日本傳到了歐美,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很推崇寒山,他們的研究者稱那時很多美國人知道有寒山卻不知道李白、杜甫。
    寒山、拾得是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蘇周刊:寒山寺擁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比如民間傳稱的“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他們對寒山寺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姚炎祥: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寒山、拾得獲得了儒釋道三家的共同尊重,總是把他們放在一起,作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民間稱寒山、拾得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雍正敕封其為“和合二聖”,民間及官方共認寒山、拾得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是和合的象征。
    在佛教徒眼中,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道家眼裡,寒山是得道的仙子,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間傳說為“和合二仙”。寒山是寒山寺的祖師,寒山寺是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寒山寺擁有和合祖庭地位,是人們向往的和合聖地。當人們研究中華和合文化,論及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時,也總離不開寒山、拾得,總離不開寒山寺。
    蘇周刊:為什麼會把寒山、拾得當作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姚炎祥:關於寒山、拾得,民間有幾種版本的傳說故事,雖然流傳的地點不同,故事差異也很大,但有三點基本相同。一是寒山、拾得感情很好,不是兄弟勝似兄弟,而且都為人善良、心靈純潔。二是兩人相會時,都是一人持荷花,一人捧齋盒,諧意“和合”之說。三是兩人出家的地方,都在蘇州寒山寺。因為這些傳說,人們就把他倆看作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寒山寺在傳說中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和合聖地。
    蘇周刊:您是如何理解和合文化的?研究和合文化有什麼現實意義?
    姚炎祥: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具有現代價值和普世意義。
    所謂“和”即和諧、和平、祥和,所謂“合”即結合、合作、融合。“和合”就是在承認不同事物的矛盾、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於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或者說“和而不同”的和合體中,並在不同事物和合的過程中吸取各個事物的優長而克其短,使之達到最佳組合,由此促進新事物產生,推動事物的發展。“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現實,是人類自古以來孜孜以求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心中諸多元素的理想關系的狀態。和合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僅對推動當前和諧社會建設和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對增進不同國家、種族、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理解溝通,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寒山寺是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蘇周刊:寒山寺內有哪些獨具和合特色的文化符號?
    姚炎祥:千百年來,在歷史的變遷中,寒山寺時有興廢,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一直護佑著它。在寒山寺裡,從寒拾遺蹤、大雄寶殿、寒拾殿、御碑亭到一系列有關弘揚和合文化的措施和活動,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一座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現在寒山寺有三處勝跡,相傳就是寒山、拾得的遺蹤。一是寒拾殿前院落內西北角的寒拾泉,傳說是寒山、拾得一起挖出的。二是進寺門後左側院內的黃楊樹壇,相傳這裡曾有一棵寒山手植的黃楊樹,後被戰火毀壞,後人在原地栽種黃楊以示紀念。三是寒拾殿北側的寒拾亭,相傳此處是寒山、拾得經常吟詩唱偈、喝茶聊天的地方。
    蘇周刊: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姚炎祥:寒山寺的大雄寶殿與通常寺院的大雄寶殿在布局上有極大的不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在佛祖塑像後壁上往往塑的是“觀音渡海”的眾菩薩像,而寒山寺則在大雄寶殿的那個位置供奉了鑲嵌在佛祖後壁的寒山拾得寫意石刻像,畫像由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所作。二是大雄寶殿東南方的牆壁上,鑲有寒山石刻像。三是在大雄寶殿南側牆壁鑲嵌著江蘇巡撫程德全所書的《寒山子詩》36首的石刻。在寒山寺的大雄寶殿裡,寒山、拾得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且處處彰顯和合精神,獨具和合文化特色。
    此外,在寒山寺內,寒拾殿與山門、大雄寶殿、普明寶塔等重要建築物位於同一中軸線上,供奉著寒山拾得。據了解,在全國所有寺廟中,唯獨寒山寺建有“寒拾殿”,這是全國唯一的和合祖師殿。
    寒山寺的御碑亭裡有一塊御碑,正面刻寫雍正為《寒山子詩集》所作的序文,陰面刻寫乾隆為寒山寺寫的《霜鐘曉月》詩。這塊御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有創造性,極有文物價值。
    和合鐘聲溝通心靈傳友誼
    蘇周刊: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寒山寺名揚天下,海內外賓客都願意到“姑蘇城外”來聽一聽這座名剎的鐘聲。每年歲末的聽鐘聲活動已經成為寒山寺乃至蘇州市的一項品牌文化活動,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姚炎祥:1979年,池田市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籐尾昭先生一行到寒山寺參瞻,聽講拾得乘鐘東渡的傳奇故事,心情激動,當即倡議舉辦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的宗教文化旅游項目,日本友人組團來參加這一活動,所以,寒山寺聽鐘聲活動最初幾年主要接待的是日本客人。這一倡議得到了蘇州市的支持,當年12月31日蘇州市成功舉辦首屆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從1979年到2009年,這項活動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31屆。如今,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不但在日本家喻戶曉,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近年來每年有眾多來自日、韓和東南亞、歐美等國以及我國港澳台地區的嘉賓參加這項活動,而在寺院內外參加聽鐘聲活動的賓客最多時有10多萬人。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已經成為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搭起了增進中外友誼的橋梁。
    蘇周刊:以鐘為媒,寒山寺在對外交流中有頗多佳話,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姚炎祥:鐘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種法器,一般寺院都有。寒山寺的鐘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寒山寺的鐘聲有溝通心靈感悟人生的神奇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寒山寺的鐘產生了許多美好的故事。有拾得乘鐘東渡的傳說,也就是關於和合鐘由來的傳說;有文人墨客關於“夜半鐘聲”的質疑與考證;有古鐘失蹤之謎,日本友人尋鐘贈鐘之誼的故事,等等。我國改革開放之後,千年鐘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寒山寺還創造了贈送和合鐘進行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成為傳播和弘揚和合文化的新載體。從2005年開始,寒山寺先後向日本贈送5口仿寒山寺唐鐘的和合鐘,和合鐘成了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吉祥物。2007年,寒山寺精心鑄造兩口和合鐘,當年9月9日向台灣佛光山贈送其中的一口,另一口則留在寒山寺。和合鐘在海峽兩岸遙相響應,寓意和合,以慰兩岸兄弟思念之情,開辟了海峽兩岸民間溝通的新渠道。
    讓寒山寺文化研究為蘇州文化添彩
    蘇周刊: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以來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成果?作為院長,您希望這個研究院未來在哪些領域能有所突破?
    姚炎祥:今年11月中旬,我們舉辦了第四屆寒山寺文化論壇·國際和合文化大會,有國內外專家、學者、法師150人參加了這次大會,展開熱烈研討。與會者提出了不少建議:
    一是希望這裡逐漸成為一個寒山、和合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比如建一個寒山文庫,我們也正在做,把與寒山相關的東西都搜集來,別人要研究相關課題都到這裡來,甚至將來與相關機構合作培養研究生。
    二是除了正在做的一些課題外,將來再組織撰寫一本“寒山傳奇”,最好還能拍一部相關題材的電視劇。
    三是我們想在蘇州市范圍內開展幾項調查,比如調查蘇州到底有哪些和寒山有關的地名、傳說等,進一步挖掘整理。還有就是與蘇州市的文化機構、相關學者進一步合作。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有活力的新型城市,環境優美,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與其他地區相比較,蘇州文化中蘊含的和合精神似乎更為突出,更為深刻,更為大眾化。正是蘇州這塊和合大地,孕育出了和合聖地寒山寺,使寒山、拾得“和合二聖”落戶蘇州。蘇州有豐厚的和合文化資源,因此,寒山寺文化的研究,要自覺地同蘇州文化相結合,要同蘇州的文化機構、有關學會聯合舉辦寒山寺文化論壇,把寒山寺文化研究更多地融入蘇州文化研究,為蘇州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寒山寺擁有特色鮮明的豐厚文化
    蘇周刊:您曾長期在理工科領域從事研究活動,是什麼機緣使您開始研究起了寒山寺文化?
    姚炎祥:我和寒山寺有很深的情緣。 1985年7月我調來蘇州,參加蘇州城建環保學院的創建工作。我從北京乘車,晚上9點到了蘇州,當時下著大雨,我第一個住進了施工中的蘇州城建環保學院。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蘇州。第二天早晨五點多鐘,我就起床了,放眼望去,周圍都是稻田。我帶著好奇心,順著泥濘的小路無目的地往前走,過了一座小橋,突然見到一堵黃色的圍牆,千年古剎寒山寺出現在了面前。從此,我和寒山寺結下了不解之緣。 20多年來,從老一代的性空方丈到現在的秋爽方丈,我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感寒山寺歷史悠久,典籍、文物眾多,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更令世人矚目。
    蘇周刊:因為這份情緣,您對寒山寺的文化更有興趣了?
    姚炎祥:開始研究寒山寺文化,一方面是因為我對寒山寺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因為秋爽方丈的一段話觸動了我。創辦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是秋爽方丈一項有遠見的決策。 2006年8月,他約我和我談成立文化研究院的設想,並邀我做具體的籌備和組建工作。在交談中,他說,從歷史上看,寺院的提升和發展都離不開同知識分子的結合,在同知識分子的結合中獲得智力支持,吸納多種文化的營養,會給寺院創造進一步發展的良好機遇。我覺得他很有戰略眼光。
    我本人的學習、工作都有點“大雜燴”的感覺,大學時因為院系調整等關系,先後學了給水排水工程、水電站建築和煤氣工程等三個專業。畢業後遇上“文革”,我在東北的林區當過伐木工,後回高校工作,有10來年是搞科研的,後來因為身體狀況等原因轉入行政管理領域,就開始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進行相關的研究。
    蘇周刊:您說過寒山寺是一座文化資源寶庫,在您看來寒山寺文化的外延和內涵是什麼?
    姚炎祥:從大范圍看,寒山寺是佛教文化、吳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融合之地;從小范圍看,寒山寺又是禅宗文化、詩文化、鐘文化、碑刻文化、書畫文化、建築文化、環境文化、教育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成的聚集之處。可以說,這裡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寒山寺文化。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就是要把研究院作為一個平台,通過課題研究、文化論壇、文化藝術創作、國內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和積累,把寒山寺文化做大做強。
    從2007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後,我們每年舉辦一屆寒山寺文化論壇。當年的首屆論壇上及其後一段研究中,我提出了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十個方向,也就是:禅宗文化、和合文化、歷史文化、鐘聲文化、詩韻文化、藝術文化、開放文化、教育文化、慈善文化和環境文化等。希望由此為寒山寺文化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果從整體上對寒山寺文化的諸多元素綜合思考,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底蘊深厚;二是以和合文化為核心;三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研究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有益於深入認識它的內涵,進而把握寒山寺文化研究的重點,提升和推進寒山寺文化建設。
    我們也考慮能否給寒山寺文化規范個定義,後來經過兩次會議的探討我覺得可以這樣來定位它:寒山寺文化是以吳文化為根基,融合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為一體,形成以佛教文化為主體,和合文化為核心,鐘聲詩韻文化為標識,寒山拾得“和合二聖”為其文化形象代表的一種獨特的寺廟文化。
    千年古剎飽經滄桑名揚海內外
    蘇周刊:寒山寺這座千年古剎曾幾經滄桑磨難,您能簡要地介紹一下它的歷史嗎?
    姚炎祥: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寒山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當初的名稱是“妙利普明塔院”,因普明禅師而得名。唐朝貞觀盛世時,詩僧寒山子來此“縛茆以居”,留下很多美好的傳說。他“暑渴則設茗飲,濟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出自明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這就是說,寒山在這裡搭茅屋而居住,炎熱的夏天,提供茶水為勞累的旅客解渴,還給來往行船的船夫施捨草鞋,或幫助他們搖船拉纖。唐玄宗時,希遷禅師在這裡建伽藍(佛寺),以寒山命名。從此,寒山被尊為寒山寺的祖師。而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得寒山寺聲名遠揚。
    隨著歷史的變遷,因戰亂、火災等原因,寺廟此後又幾度毀建,在北宋時改名為“普明禅院”,到了南宋成了“楓橋寺”,元代開始重新又稱“寒山寺”。之後從明、清到民國直到現在一直沿用寒山寺這個名稱。這樣算來,寒山寺已經有1500多年歷史了。其間,寺僧希遷、法遷、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孫承佑、況鐘、陳夔龍、程德全等,都為寒山寺的復興重建立了功。
    改革開放後,寒山寺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其影響力遠及海內外,到訪這裡的嘉賓中不乏西哈努克親王等國家元首。一些文化名人也對寒山寺情有獨鐘,台灣的著名詞作家莊奴今年夏天參瞻寒山寺後還專門為寒山寺創作了《寒山寺之歌》:“蘇州寒山寺,天下最有名。悠悠一千五百年,漁火映江楓。旭日印塔影,明月傳鐘聲。歷代石碑顯詩韻,古今同歌頌。歌的歌,頌的頌,寒山寺因寒山名。請你的朋友一起來,蘇州來朝聖。 ”老先生還用《小城故事》的曲調自己唱了這首新詞,並把錄音光盤寄給我們,讓人很感動。
    蘇周刊:有關寒山寺歷史研究的狀況是怎麼樣的?
    姚炎祥:寒山寺建寺1500多年來,有兩本志書,一本是清末民初葉昌熾編寫的《寒山寺志》,一本是2002年由性空主編出版的《重修寒山寺志》,至今還沒有一本《寒山寺史》。我們研究院現在正牽頭在做新修志和寫史的工作。
    研究寒山寺歷史是寒山寺文化研究中一項填補空白的重要課題。研究寒山寺史時,有些問題必須把握好。首先,寒山寺歷史長,幾經朝代更迭,特別近現代情況更為復雜,研究時必須堅持客觀性,忠於史實。其次,寒山寺時間跨度大,空間變化多,應該有豐富的史料,但由於幾度毀建,史料毀損多,保存困難,散落各處,而且長期沒有專人收集整理。因此,在我們的研究中,深入挖掘史料是第一要務,也歡迎知情人向我們提供相關史料。另外,關於寒山寺,歷史上同一件事或同一人物會有多種說法,研究中應該對各種說法進行考證、對比,做出比較合理的、有說服力的選擇。
    寒山是儒釋道文化融於一身的長壽高人
    蘇周刊:寒山寺因一代詩僧寒山而得名,寒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姚炎祥:寒山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神秘而獨特的人物。他無姓無名,其身世與經歷在正統的經傳史籍上並沒有記載。寒山除了留有300多首詩外,現存的有關資料都帶有傳說性和神秘性,而且互相矛盾的現象嚴重。研究者多是從他的詩作中或者傳說中推測知道他的大概。
    一般認為寒山是陝西鹹陽人,生活在唐代,有學者認為,他大約活了一百多歲,是位長壽者。從寒山的詩作看,他的生活經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先學儒,再由儒入道,最後由道歸佛。 30歲前,寒山在家鄉鹹陽,家境富裕,青少年時期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而且習文又習武。他去考科舉還中過進士,但因長相不佳,沒能做官。後來,寒山在家遭遇變故,被迫流浪他鄉,行進線路可能是先到洛陽,順著大運河,經過蘇州,最後到了浙江天台。經過種種磨難,他徹底改變了仕途心態,終於由儒入道,走向修道隱居生活。他的一首詩《欲得安身處》寫了自己在寒石山修道的情景:“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 ”有研究者推測他那時已年過六十。在修道的過程中,寒山常到國清寺,認識了豐干禅師和拾得和尚,並和拾得成了感情笃厚的好朋友。一次,寒山生了場大病,在生命垂危之際被豐干、拾得救了回來。這次遭遇促使他由修道轉入佛門,有人認為當時他已七十多歲。此後,直到一百多歲圓寂,寒山潛心學佛,成為佛家的著名詩僧。
    在中國歷史上集儒釋道文化於一身,並被儒釋道三家共同認可並且各有封號者,並不多見,寒山就是這樣一位罕見者。
    蘇周刊:寒山的詩作有什麼特點?怎麼評價它的價值?
    姚炎祥:寒山自己有首詩中提到他一生作了600多首詩,而現在留存的只有300多首。他的詩記錄的事件很龐雜。 30歲前在家鄉時,描寫他讀書、騎馬、射箭等生活場景,修道時寫的多為山水、天人合一等內容,學佛後作的詩有很多禅意的內容。在寒山留下的300多首詩中,佛禅詩有100多首,占了近一半。從唐末禅宗大師曹山本寂注釋寒山詩之後,他的詩深得歷代佛門弟子和禅宗大師的推崇。歷代著錄寒山詩的書目,大都把他歸入釋家類,寒山被稱為釋家第一詩僧,又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從寒山的文化路徑看,他是集儒釋道於一身,儒釋道各家對他都有很深的影響,達到了和合融通的人文精神境界。寒山的詩就是見證。他涉獵廣博,詩作中常有經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經》、《法華經》、《維摩經》、《楞嚴經》等許多佛經中的典故,還有《莊子》、《老子》等老莊的語言。寒山的詩通俗直白,思想深邃,儒釋道的精華融入字裡行間,充滿大智慧,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心之間相諧相處的和合文化的豐富內容,是一部和合文化的寶典。雍正為《寒山子詩集》作序,評價寒山的詩為“非俗、非韻、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語也”。
    從風格來看,寒山的詩是白話詩文,在唐代那是種創新。五四時期胡適、鄭振铎等曾寫文章高度評價寒山的詩。正因為這樣,他的詩易於在百姓中傳播,形成了“寒山體”。宋朝王安石、朱熹等人都曾仿“寒山體”作詩。
    蘇周刊:也就是說寒山的詩作還比較有社會影響?
    姚炎祥:是的。雖然當時白話詩文在社會上是不入流的,不被公開承認和收集,但在民間和佛教界則廣泛傳播。清代康熙年間編《全唐詩》時第一次收錄了寒山的詩,並認可他為佛教第一詩人。到了雍正時給寒山出了單獨的集子,雍正還親自寫了序,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此外,寒山的詩在海外也有流傳。一般認為宋代時寒山的詩就已經傳到了日本,也有人認為是元代傳過去的,而且日本人對他很欣賞,一度寒山詩在日本到處出版,並寫成小說、編成舞劇。此後,寒山的詩還經由日本傳到了歐美,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很推崇寒山,他們的研究者稱那時很多美國人知道有寒山卻不知道李白、杜甫。
    寒山、拾得是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蘇周刊:寒山寺擁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比如民間傳稱的“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他們對寒山寺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姚炎祥: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寒山、拾得獲得了儒釋道三家的共同尊重,總是把他們放在一起,作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民間稱寒山、拾得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雍正敕封其為“和合二聖”,民間及官方共認寒山、拾得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是和合的象征。
    在佛教徒眼中,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道家眼裡,寒山是得道的仙子,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間傳說為“和合二仙”。寒山是寒山寺的祖師,寒山寺是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寒山寺擁有和合祖庭地位,是人們向往的和合聖地。當人們研究中華和合文化,論及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時,也總離不開寒山、拾得,總離不開寒山寺。
    蘇周刊:為什麼會把寒山、拾得當作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姚炎祥:關於寒山、拾得,民間有幾種版本的傳說故事,雖然流傳的地點不同,故事差異也很大,但有三點基本相同。一是寒山、拾得感情很好,不是兄弟勝似兄弟,而且都為人善良、心靈純潔。二是兩人相會時,都是一人持荷花,一人捧齋盒,諧意“和合”之說。三是兩人出家的地方,都在蘇州寒山寺。因為這些傳說,人們就把他倆看作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寒山寺在傳說中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和合聖地。
    蘇周刊:您是如何理解和合文化的?研究和合文化有什麼現實意義?
    姚炎祥: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具有現代價值和普世意義。
    所謂“和”即和諧、和平、祥和,所謂“合”即結合、合作、融合。“和合”就是在承認不同事物的矛盾、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於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或者說“和而不同”的和合體中,並在不同事物和合的過程中吸取各個事物的優長而克其短,使之達到最佳組合,由此促進新事物產生,推動事物的發展。“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現實,是人類自古以來孜孜以求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心中諸多元素的理想關系的狀態。和合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僅對推動當前和諧社會建設和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對增進不同國家、種族、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理解溝通,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寒山寺是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蘇周刊:寒山寺內有哪些獨具和合特色的文化符號?
    姚炎祥:千百年來,在歷史的變遷中,寒山寺時有興廢,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一直護佑著它。在寒山寺裡,從寒拾遺蹤、大雄寶殿、寒拾殿、御碑亭到一系列有關弘揚和合文化的措施和活動,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一座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現在寒山寺有三處勝跡,相傳就是寒山、拾得的遺蹤。一是寒拾殿前院落內西北角的寒拾泉,傳說是寒山、拾得一起挖出的。二是進寺門後左側院內的黃楊樹壇,相傳這裡曾有一棵寒山手植的黃楊樹,後被戰火毀壞,後人在原地栽種黃楊以示紀念。三是寒拾殿北側的寒拾亭,相傳此處是寒山、拾得經常吟詩唱偈、喝茶聊天的地方。
    蘇周刊: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姚炎祥:寒山寺的大雄寶殿與通常寺院的大雄寶殿在布局上有極大的不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在佛祖塑像後壁上往往塑的是“觀音渡海”的眾菩薩像,而寒山寺則在大雄寶殿的那個位置供奉了鑲嵌在佛祖後壁的寒山拾得寫意石刻像,畫像由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所作。二是大雄寶殿東南方的牆壁上,鑲有寒山石刻像。三是在大雄寶殿南側牆壁鑲嵌著江蘇巡撫程德全所書的《寒山子詩》36首的石刻。在寒山寺的大雄寶殿裡,寒山、拾得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且處處彰顯和合精神,獨具和合文化特色。
    此外,在寒山寺內,寒拾殿與山門、大雄寶殿、普明寶塔等重要建築物位於同一中軸線上,供奉著寒山拾得。據了解,在全國所有寺廟中,唯獨寒山寺建有“寒拾殿”,這是全國唯一的和合祖師殿。
    寒山寺的御碑亭裡有一塊御碑,正面刻寫雍正為《寒山子詩集》所作的序文,陰面刻寫乾隆為寒山寺寫的《霜鐘曉月》詩。這塊御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有創造性,極有文物價值。
    和合鐘聲溝通心靈傳友誼
    蘇周刊: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寒山寺名揚天下,海內外賓客都願意到“姑蘇城外”來聽一聽這座名剎的鐘聲。每年歲末的聽鐘聲活動已經成為寒山寺乃至蘇州市的一項品牌文化活動,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姚炎祥:1979年,池田市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籐尾昭先生一行到寒山寺參瞻,聽講拾得乘鐘東渡的傳奇故事,心情激動,當即倡議舉辦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的宗教文化旅游項目,日本友人組團來參加這一活動,所以,寒山寺聽鐘聲活動最初幾年主要接待的是日本客人。這一倡議得到了蘇州市的支持,當年12月31日蘇州市成功舉辦首屆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從1979年到2009年,這項活動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31屆。如今,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不但在日本家喻戶曉,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近年來每年有眾多來自日、韓和東南亞、歐美等國以及我國港澳台地區的嘉賓參加這項活動,而在寺院內外參加聽鐘聲活動的賓客最多時有10多萬人。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已經成為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搭起了增進中外友誼的橋梁。
    蘇周刊:以鐘為媒,寒山寺在對外交流中有頗多佳話,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姚炎祥:鐘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種法器,一般寺院都有。寒山寺的鐘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寒山寺的鐘聲有溝通心靈感悟人生的神奇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寒山寺的鐘產生了許多美好的故事。有拾得乘鐘東渡的傳說,也就是關於和合鐘由來的傳說;有文人墨客關於“夜半鐘聲”的質疑與考證;有古鐘失蹤之謎,日本友人尋鐘贈鐘之誼的故事,等等。我國改革開放之後,千年鐘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寒山寺還創造了贈送和合鐘進行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成為傳播和弘揚和合文化的新載體。從2005年開始,寒山寺先後向日本贈送5口仿寒山寺唐鐘的和合鐘,和合鐘成了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吉祥物。2007年,寒山寺精心鑄造兩口和合鐘,當年9月9日向台灣佛光山贈送其中的一口,另一口則留在寒山寺。和合鐘在海峽兩岸遙相響應,寓意和合,以慰兩岸兄弟思念之情,開辟了海峽兩岸民間溝通的新渠道。
    讓寒山寺文化研究為蘇州文化添彩
    蘇周刊: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以來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成果?作為院長,您希望這個研究院未來在哪些領域能有所突破?
    姚炎祥:今年11月中旬,我們舉辦了第四屆寒山寺文化論壇·國際和合文化大會,有國內外專家、學者、法師150人參加了這次大會,展開熱烈研討。與會者提出了不少建議:
    一是希望這裡逐漸成為一個寒山、和合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比如建一個寒山文庫,我們也正在做,把與寒山相關的東西都搜集來,別人要研究相關課題都到這裡來,甚至將來與相關機構合作培養研究生。
    二是除了正在做的一些課題外,將來再組織撰寫一本“寒山傳奇”,最好還能拍一部相關題材的電視劇。
    三是我們想在蘇州市范圍內開展幾項調查,比如調查蘇州到底有哪些和寒山有關的地名、傳說等,進一步挖掘整理。還有就是與蘇州市的文化機構、相關學者進一步合作。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有活力的新型城市,環境優美,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與其他地區相比較,蘇州文化中蘊含的和合精神似乎更為突出,更為深刻,更為大眾化。正是蘇州這塊和合大地,孕育出了和合聖地寒山寺,使寒山、拾得“和合二聖”落戶蘇州。蘇州有豐厚的和合文化資源,因此,寒山寺文化的研究,要自覺地同蘇州文化相結合,要同蘇州的文化機構、有關學會聯合舉辦寒山寺文化論壇,把寒山寺文化研究更多地融入蘇州文化研究,為蘇州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