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城牆保護修復工程讓“老大同”仿佛與多年未聯絡的老友久別重逢

古城牆保護修復工程讓“老大同”仿佛與多年未聯絡的老友久別重逢

日期:2016/12/15 1:18: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正在進行原貌恢復的華嚴寺初露峥嵘,文殊閣和東西斜廊復建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的善化寺不久將向世人展現其完整的唐代風貌,古城牆保護修復工程讓“老大同”仿佛與多年未聯絡的老友久別重逢……為保護古城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為留住文化大同的根,為實現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的和諧,大同在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站在法律的高度認識
胡適曾說,能認出一個“古”字,與發現一顆恆星同等重要。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同古城,是大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資源,它是大同昨天的輝煌,也是今日的財富,更是明天的希望。能在1982年即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說明在全國109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大同在第一方陣。
面對當前以文化建設為核心的城市競爭,擁有這樣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大同無疑是幸運的。面對歷史文化遺產位於人口稠密、土地成本高的老城區,保護工作難度大的現實,上升到立法的層面上保護古城,則彰顯了我市市委、市政府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堅強決心。從1998年的《關於保護大同古城的決議》,到2000年的《大同古城保護管理條例》,再到2008年的《關於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的決定》,依法保護古城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從認知層面變為實實在在具體行動的步伐越來越快、越來越堅實而有力……
為了大同的明天謀劃
長期以來,大同以“中國煤都”的品牌聞名遐迩,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會有枯竭的一天。煤挖完了怎麼辦?大同該如何突圍?在尋找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大同選擇了又一個挖掘不完的“富礦”——文化。
如果說“大同文化”強調的是我市的綜合文化實力,揭示的是與城市發展史相始終的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與特點的話,“文化大同”則強調了文化發展與城市發展互為表裡的密切關系。這是一種城市發展戰略、策略上的定位。而將“文化大同”的著力點放在保護古城、保存城市的記憶,放在保護歷史的延續性上,放在保護大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會環境和獨特的城市歷史風貌上,放在精心打造大同作為北魏王朝都城曾擁有的“皇城氣象”上,無疑是留住了城市的“根”與“魂”。
認識的高度決定行動的力度
按照“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傳承文脈,創造特色”的要求,一次讓大同城市發展整體水平和文化品位有質的飛躍的大行動,正在大同低調而堅決地進行著!
周邊影響文物風貌的不和諧建築一經拆除,莊嚴古樸的華嚴寺讓人眼前一亮;歷盡滄桑的古城牆正在修復,古都的神韻分明就在那一點一滴、一磚一瓦的修復過程中顯露……
在當今城市的競爭已從單一的經濟競爭走向了資源、管理、科技、人才、文化的綜合競爭,尤其是在文化已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戰略軸心的大背景下,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將賦予大同明天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 
依靠創新的精神推進
在古城保護的過程中,務實創新成為推進事業前進的不竭動力。
轉變隨之而來:由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局部的簡單修繕維護,到如今對華嚴寺、善化寺和文廟等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原貌修復;由簡單的環境治理,到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水准、大同特色”的要求對雲岡石窟和恆山懸空寺進行大景區建設,精心打造“中國雕塑之都”的品牌形象,將大同雕塑這張撼人心魄的文化名片推向世界;由保護單體的名勝古跡,到保護舊城裡老百姓幾代傳承下來的1519處傳統民居、156條歷史街巷,保護許許多多房子在一起呈現出來的完整的風貌,再到整體保護古城、保護舊城內活生生的文化景觀等等。這樣的轉變,帶來的是一系列務實惠民之舉,打造宜居魅力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成為全市上下共同奮斗的目標。
今年,我市名城保護復興工程更加發力快跑:完成華嚴寺、善化寺、清真寺、純陽宮、文廟、關帝廟、帝君廟、法華寺八大寺廟修復工程,完成東小城一期修復工程,基本完成華嚴寺廣場、清真寺廣場、鼓樓西街、東城牆修復工程,啟動北城牆、代王府、北魏明堂遺址公園、北魏都城三大殿、鼓樓東街修復工程。這些工程的實施,無疑會讓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的魅力指數再一次攀升。
“用5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恢復大同古城歷史風貌,使大同實現由傳統的文化大市向真正的歷史文化名城轉變。”市委、市政府著眼於城市未來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擲地有聲!
以善待之心避免遺憾    
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底氣,底氣是否深厚雄健,不僅在於我們曾經擁有過多少燦爛文化,更在於我們今天還能擁有、感受多少優秀文化遺產。
於是,以文化之心對待文化,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以善待之心去避免留下遺憾,成為我市古城保護當中的又一務實之舉。
於是,成立專門的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為市委、市政府進行古城保護與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向全社會發出《關於征集古城保護與修復的建議的公告》,傾聽來自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的聲音;開展“老大同憶大同”活動,征集關於大同民俗文化、古城風貌等的相關資料……目的只有一個:還原歷史的真實,延續城市的文脈,以一顆善待城市之心去避免歷史遺憾,力求“上對得起祖先,下造福於後人”。
當文化對於打造城市競爭力的重要作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大同人感到慶幸。因為在這裡,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裡,在青磚黛瓦的古民居裡,在曾經金戈鐵馬的古城牆上,文化,就是一種鮮活的、可以觸摸的東西。守著這些獨一無二文化元素的大同,有了拒絕雷同、拒絕“千城一面”、彰顯自我個性的可能。而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活在這座千年古城的人們,正以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將大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成支撐這座城市明天崛起的“實力”。
 “一軸雙城,分開發展”,一邊是厚重文化浸潤的魅力古城,一邊是活力四射的現代化新區;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一邊是歷史文化景觀,一邊是現代園林景觀,一個魅力與活力縱情綻放的全新大同令人期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