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園林文化
日期:2016/12/15 1:01: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西南山水園林的特點是庭園面積一般較大,園內主景追求富有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觀的典型表現,寄情於山水的精神溢於言表;畫面依山就水,突出西南地區豐富的植物景觀和民族文化特色,植物種類豐富,獨具西南高原風情。園林建築粗曠有力,裝修色彩自然,極富變化。
西南園林-眉山三蘇祠
唐代的古典園林--新繁東湖
天下東湖數不勝數,但在四川的新繁東湖卻格外惹人眼球。它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僅存有跡可考的兩座最早古典人文園林之一,(另一處在山西新绛縣绛守居)建園早於蘇州園林,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位於成都北郊新繁鎮,只是地處偏隅,故今少為人知,如深山璞玉。新繁東湖是由唐代著名宰相、政治家、詩人李德裕任新繁縣令時所開鑿,位於原縣署之東。故稱東湖。東湖能保存到現在,是我國園林史上的奇跡。現在,這裡尤以白鹭群集於參天古木之上,蔚為奇觀,是城市園林罕見的景象。
新繁東湖
園內主體建築是“懷李堂”,“李”為何人?唐朝名相李德裕也。建於宋代,重建於清同治年間,坐北朝南,兩翼有廊伸出半抱湖面,廊的一邊是瑞蓮閣,另一邊是珍珠船。李德裕,從小小一個七品新繁縣令,一直做到一品宰相,後來又在牛李黨爭中失敗。他的身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出任新繁知縣,與邑人龍圖閣學古梅摯有《東湖瑞蓮歌》唱和。南宋建炎年間,新繁知縣沈居中在東湖南建了三賢堂,以紀念李德裕、王益、梅摯,致使東湖名氣越來越盛。另外還有紀念明末清初“費密一門四世六鄉賢”的“四費祠”;專祀宋代“鐵面御史”趙汴的“清白江樓”;專祀王益的“瑞蓮閣”。於是,東湖便不再是一般大家園林,而具有相當歷史價值和人文意義。
新繁東湖
東湖約1.8萬平方米,水面約三分之一。玲珑別致,布局謹嚴,韻味高雅。園內有樓台亭閣等清代建築20余處,掩映於古木名花之間,山水佳絕,風光秀麗。鑿湖壘成的山石,造型樸實,咫尺山林,步移景異,構盡變化之深意。有唐人所謂的奧如曠如之感。建築物有樓、台、亭、閣、堂、館、廊、軒、榭、橋、舫各式具備。尤其是園中現存若干數百年古樹(傳說李德裕手植之柏毀於六十年代,時已有三人合抱之粗),為東湖增色不少。
新繁東湖
新繁東湖
三蘇故地--眉山三蘇祠
眉山三蘇祠是北宋時期(960-1127)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紗彀行內。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眉山三蘇祠
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鐘,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占地面積56800平方米。於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
眉山三蘇祠
三蘇祠自元代建祠以來,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整個祠堂紅牆環抱,綠水萦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眉山三蘇祠
三蘇祠總建築面積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正門,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等。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眉山三蘇祠
園林景觀形成和保持了濃郁的清代四川傳統園林自然,古樸,典雅的顯著特點,屋宇堂廊,布局有序,點線呼應,疏密有致,匾額對聯,缤紛耀彩。整個祠堂具有歷史文化名人故居莊穆典雅氣氛,使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被當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園林專家稱譽為中國四川古典園林的典范。
眉山三蘇祠-眉山第一樹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在建水古城內的建新街,有一組規模龐大的清代民居建築,這就是有“滇南大觀園”之譽的朱家花園。朱家花園是清末富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前後歷經約30年,於宣統年間終於落成,主體建築呈“縱四橫三”布局,為建水典型的並列聯排組合式居民建築群體。庭院廳堂布置合理,空間景觀層次豐富且變化無窮,形成“迷宮式”建築群。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朱家花園
麗江木府
麗江木府位於麗江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築氣勢萬千,徐霞客曾歎麗江木府曰:“官室之麗,擬於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兵火,1996年大地震後重建,經三年時間,麗江木府如鳳凰涅磐般再現於世。麗江木府占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有木牌坊、石牌坊、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玉音樓等景點。
麗江木府-萬卷樓
麗江木府
麗江木府
麗江木府
麗江木府-萬卷樓
麗江木府-萬卷樓
麗江木府
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位於貴州省畢節市東北隅100公裡的大屯鄉。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相傳是彝族土司余象儀所建,後經余達父擴建始成今狀。整體布局為中軸大體對稱的大規模三路構築,各路皆有三重堂宇。左路建築有東花園、糧倉、繡樓等。東花園也稱“亦園”,用於接待客人。中路建築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間均有石壩或內牆間隔。高大的磚築院牆,牆檐下砌築斗拱,顯得古樸厚重。其石作、木作以及家具雕刻的各類圖紋具有鮮明的彝族文化藝術特征,是研究民族、民俗學的珍貴實物資料。
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始建於清乾隆年,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坐東向西,依山按中軸對稱三路構築布局,逐級升高,縱深遞進,呈長方形。莊園四周均采用銀石鋪砌牆基,青磚砌成高5米左右的圍牆。園內主體建築皆為三路三重殿宇,始終保留著我國唐朝建築的昔風古韻。沿圍牆砌有六座高大的土碉。過去,土碉內常年駐守保衛莊園的兵丁達百余人。
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
大屯土司莊園
更多古典園林介紹請點擊相關專題:中國古典建築之園林文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