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作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泉州古城的保護和發展卻不甚理想。如何讓古城重煥光彩,吸引游人的目光,成了泉州政府部門努力的方向。
昨日,泉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關於加強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古城保護和發展提出了詳細的要求。今後,泉州市將探索產權置換、異地安置等形式,降低核心區人口密度,還將成立相關保護和發展基金會,讓古城“保其特色”.此外,泉州還將完善古城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有機整治更新。
成立基金會 修繕維護街區
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的目標,未來泉州歷史文化名城將建設成為海峽西岸富有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宜業宜居城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和對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但當前泉州老城區基礎設施、環境條件滯後於城市發展,人口密度較大、市政設施不足、危房偏多等問題更為突出。
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泉州市委、市政府從規劃、資金、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細致的要求。下一階段,各部門將著手進行各專項規劃,主要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類傳統民居、優秀近現代建築和歷史街區、歷史街巷的文物保護專項規劃,以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資金方面,各級財政將逐年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經費的投入,集中力量改進和完善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居住環境。泉州市還將盡快成立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基金會,制定資金管理和使用辦法。每年從各級財政收入中撥出一定經費作為資金,並向社會融資,籌集古城保護資金,在獎勵居民按照保護規劃對傳統歷史建築進行維護和修繕的同時,對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類傳統民居、優秀近現代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和街巷的維護和修繕給予一定的補助。
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長陳健鷹介紹,泉州市委、市政府這份意見的出台,表明泉州已經把文化遺產、文化資源作為社會資源納入政府的行政事業、行政理念中,這是一項重要舉措。
探索產權置換 降低人口密度
古城區人車混雜,旅游資源雖多,卻很閒散,無法串起一串明珠。為此,《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探索通過產權置換、異地安置、用地功能置換和貨幣補償等形式,降低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的人口密度,加快工業退出步伐。
空間退讓後,下一步就是硬件設施的整合。泉州將以恢復歷史環境風貌為前提,對中山路、開元寺片區、文廟、後城片區、城南聚寶街片區等歷史文化街區以外的部分片區適度進行有機整治更新,合理引入現代商業、文化創意、娛樂休閒等業態。
此外,泉州還將進一步完善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增強歷史文化名城可進入性的有效辦法,盡快實施部分街區的步行街和觀光夜市工程,以帶動泉州歷史文化名城整體形象的提升和旅游功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