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大高玄殿修繕取得階段性成果
日期:2016/12/14 11:04: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1月8日下午,故宮博物院舉行大高玄殿正殿寶匣歸安儀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發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繕保護項目的最新階段性成果。 大高玄殿坐落於神武門外,毗鄰紫禁城西北角,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宮觀。2010年,大高玄殿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正式回交故宮,於2015年4月2日開工修繕,至2016年底,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築本體的修繕) 將順利完工。 在當日舉行的大高玄殿正殿寶匣歸安儀式上,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將施工前拆卸下的寶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並完成正脊合龍。此前在勘察修繕施工過程中,發現大高玄殿正殿的寶匣保存完好,基於文物保護要求,未進行不必要的開啟工作。根據既往經驗及研究發現,一般寶匣內會存放有五金元寶、五色寶石、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一種心理。故宮博物院堅持傳統,仍將原有寶匣原封不動地恢復原位。 單霁翔介紹,大高玄殿不僅是國家文物局重點保護工程,也是故宮博物院首批研究性修繕保護工程項目之一。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繕保護的試點工作中,故宮博物院引入了考古學手段和理念作為突破口,首次將建築考古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繕保護中。故宮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第一次走上屋頂布置探溝,進行“考古勘探”。在建築考古中發現的各類重要遺物,按照考古學的方法進行編號、記錄、繪圖與保存;對各種建築材料,同樣進行了考古學分類與詳細的信息記錄。不僅對木構件進行了非常詳細測繪、信息記錄,對於易被頻繁修繕的木基層、灰泥等部位及瓦件、磚瓦銘、大木記號等也做了非常細致的歷史信息記錄,做到了最大化、最真實地全面記錄信息,取得了一系列以往修繕中沒有的重要歷史和修繕信息成果,做好了扎實的研究基礎工作。 除此之外,故宮博物院對大高玄殿展開多學科、多專業、多手段的聯合研究,並緊密貫穿整個修繕過程始終。其中聯合院外20多家科研機構、院校對大高玄殿的傳統工藝、材料進行十余項科學勘察、記錄、實驗、分析與研究,包括硅酸鹽、石材、木材、彩畫、金屬構件、紙張等,並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傾斜攝影測量等高新數字化技術手段,完整獲取大高玄殿原狀、殘損及變形數據信息。 大高玄殿的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服務於後期研究,更直接服務於修繕保護過程中。大高玄殿的研究為修繕保護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和方案依據,各種修繕方案的制定、實施均以研究成果為先導,在傳承傳統工藝的過程中,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案進行信息诠釋、解讀並記錄,並在本次工作中對匠人的信息進行了口述史的整理和記錄,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修繕保護後的大高玄殿古建築群,將以教育培訓為核心,整合故宮學院、故宮培訓學校教育資源,遷入故宮數字館,同時兼顧小規模文物展覽使用功能,使市民生活中多一片文化的綠洲。”單霁翔說。 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